吃飯總是吃到撐,脾還怎麼運,怎麼化

脾到底是什麼?


漢代的《白虎通》說:“脾之為言裨也”,就是對人體有裨益作‍用的那個髒,加個月字旁命名為“脾”。那麼對人體最有裨益作用的臟腑是什麼?無疑是近似現代醫學講的消化系統。


說文

《說文解字》說:“脾,土髒也”。中醫的五臟是歸五行的,脾五行屬土,土的特徵是什麼?接受、容納萬物再化生萬物。接受容納跟消化系統的接受容納食物然後消化、吸收,化生人體的營養物質,那個意象是一致的。


中醫學本質上是農民的醫學,它很多的思維是按照農業氣象物候來的。


所以種過地的人學中醫,他有過種地的體會,很容易。比如說你種地的時候為什麼要鬆土?種花種什麼的都要鬆土的,為什麼?因為土地一鬆,氣跟水液在裡面就能夠初步運行,很流暢。


同樣,土之松換成我們現在現代的操作就是吃飯時“七八分飽” 。吃飯吃到七八分飽,此時脾胃是有運的空間的,而吃到十二分飽,脾完全缺少一個運轉的空間,運不轉就停下來。


吃飯總是吃到撐,脾還怎麼運,怎麼化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第一個是運化。這裡注意是兩個動詞,一個是運、一個是化。


很多人學中醫很喜歡跟西醫對,一跟西醫對會出現一個什麼問題?把脾主運化簡化成了脾主消化。

不是那麼回事,消化僅僅是脾功能的一部分。

嚴格來講,脾主運化,固然包括消化,但消跟化還是可以分的。

比如說飲食入胃,胃初步化食磨谷,按照西醫的說法是有機械消化、化學消化,所以真正的消大部分其實是在胃裡完成的。在胃中形成食糜,食糜下到小腸,真正的消化吸收完成是小腸。


吃飯總是吃到撐,脾還怎麼運,怎麼化


脾這個符號很大,它等於說把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都涵蓋了。在這個標籤內,所以小腸的功能相當大比例被脾包括了。

所以你看中醫很簡單的,比如心功能減退,中醫一般叫心氣虛,脾功能減退叫脾氣虛,腎功能減退叫腎氣虛。但中醫講的功能減退跟西醫講的功能減退還不能完全對等。

主運化是指具有把飲食水谷轉換為水谷精微並將之轉輸佈散的功能。

飲食水谷就是進來的最原生的東西。轉換為水谷精微又細化一點,其實這裡應該還多一步,水谷精微再轉換成氣血。然後將之吸收,吸收完了轉輸到全身各臟腑。這就包括了運與化,化完再運。


咦,胰,你在哪?


中醫的胰——脾系統。

在古代的結構描述中,

脾的結構基礎是兩個臟器,

一個是結構的脾,

一個是結構的胰。

結構上的胰

也主要是一個消化器官,

所以跟脾的功能沒有相左。


中醫學的任何臟器都有它的實體基礎,但是功能不侷限在實體基礎。所以中醫學的臟腑邊界不是以結構來劃定的,中醫是以功能來劃邊界的。這樣表達才對,功能是邊界,結構不是邊界。


吃飯總是吃到撐,脾還怎麼運,怎麼化


—— 說回脾主運化 ——

運化穀子+運化水液


食物首先經過口腔的咀嚼,然後到胃。胃的功能叫作受納腐熟,受納就是接受、容納食物,腐熟的意思有點像煮飯。


米進入胃,需要加把火有溫度,把它初步消化;消化了一部分,然後就降到小腸,真正的消化吸收是在小腸完成。


脾幹什麼?脾作為一個大符號,涵蓋了胃的一部分、小腸的主要功能,也涵蓋了結構上的胰。它起一個背景的推動激發作用。

吃飯總是吃到撐,脾還怎麼運,怎麼化

臣妾聽不懂啊!~~~

OK

看看怎麼實際操作

當你出現消化功能問題的時候,中醫首先分是胃還是脾的事兒。


第一:

胃的那部分比較好分,最簡單的,首先位置上脾的位置很大,整個腹部算脾,但是胃的位置相對小,比如患者來看病都說醫生我胃痛,他不會說我脾痛的。


第二:

脾主升,胃主降。胃主降,胃正常是降下去,降到小腸,當胃有病的時候,除了出現胃本身的不舒服,還出現胃氣不降的表現,比如噁心、嘔吐、打嗝、噯氣、反酸。


脾是升,如果升不上去,它反而下陷了,所以當出現了大便的問題,比如說大便爛,那是脾的。所以當你假如出現了腹部症狀,你看它上升還是下降,上升症候為胃,下陷症候為脾。

:-O,反正我懂了

可是急性胃腸炎上吐下瀉

算誰的?

脾胃同病啊!

噗……


吃飯總是吃到撐,脾還怎麼運,怎麼化


—— 運有兩種運法 ——

脾的自轉輸+上輸於肺

所謂的脾的自轉輸,是指水谷精微化是化生好的氣血通過脾這種轉法運到了全身,供全身利用。


上輸於肺……憑什麼上輸於肺?

因為,肺自信吶!

不對不對

因為,天人合一


意 象

廣東很明顯。為什麼廣東雨水那麼多?太陽一照下來,河裡面、溪裡面、井裡面,反正地面的所有水就蒸發上去,一蒸發上去,在天空成了積雨雲,然後成為雨就下來。這個蒸發上去的過程叫作地氣上為雲,然後變成雨了叫作天氣下為雨。


這個天地交感的模型落實到人體,脾氣上輸於肺,就是地氣上為雲,把水谷精微跟水液向上運輸運到肺。

肺有宣發肅降功能,簡單表達一下,宣發是把脾運來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向上、向外輸布,比如上到頭部、去到皮膚。宣發對應地氣上為雲。肅降是把運來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向下、向內通降,降到五臟六腑,供五臟六腑利用。肅降對應天氣下為雨。


—— 肺為天 ——


我認為,中醫與西醫的很大不同在於,西醫是必要老實的科學,它實實在在以人體為框架。它研究的是人體本身的結構,這個結構一步步分解,由大體解剖到局解,再由局解到細微的解剖,搞清楚裡面的結構,結構決定功能,它的功能出來了。

吃飯總是吃到撐,脾還怎麼運,怎麼化

而中醫不是,中醫以天地為框架,五臟有陽中之太陽、陰中之至陰等,這是模仿天地的。


太陽在日照中天叫太陽,太陽從東方升起叫少陽,太陽下山叫少陰,半夜看不到太陽看到月亮叫太陰,然後夜晚中間有一個至陰,所以中醫明顯是以天地為框架的,再把人放進去做參考。


它的臟腑的構造模型是按天地來的,不完全是按人體的具體結構來的,它只是參考了人體的具體結構。西醫玩結構,中醫是玩功能。假如中醫跟西醫一樣玩結構,那就沒有中醫了。


所以天人合一不是一句空話,比如說的肝為陰中之少陽,我就按照早上、按照春天的模式造,而心為陽中之太陽,我就按照中午的模式、火的模式來構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