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誕辰百年|二十來歲的時候,他曾來杭州探店,留下了這些美食記憶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雯

汪曾祺诞辰百年|二十来岁的时候,他曾来杭州探店,留下了这些美食记忆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

今日驚蟄,汪曾祺先生誕辰百年。

他曾寫過一首詩,其中有一句——寫作頗勤快,人間送小溫。

所以,他的文字是適合春日閱讀的。有生機卻不喧鬧,這就是小溫。

汪曾祺诞辰百年|二十来岁的时候,他曾来杭州探店,留下了这些美食记忆

《汪曾祺全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汪曾祺的一生,並未在杭州有過長久的駐足。

1946年秋,26歲的他到上海,經友人介紹,在上海民辦致遠中學當教師,至1948年春離開,這兩年應該是他離杭州最近的日子。

汪曾祺诞辰百年|二十来岁的时候,他曾来杭州探店,留下了这些美食记忆

汪曾祺在上海(1946年或1947年)

龍井即將開採,就從汪曾祺先生的一杯茶說起吧。

他說,自己曾在杭州喝過一杯好茶。

那是1947年的春天,汪曾祺和幾位同事一起到杭州遊玩。

那一杯“好茶”是在虎跑喝的龍井。汪曾祺在散文《尋常茶話》中寫道——

真正的獅峰龍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槍,泡在玻璃杯裡,茶葉皆直立不倒,載浮載沉,茶色頗淡,但入口香濃,直透臟腑,真是好茶!只是太貴了。一杯茶,一塊大洋,比吃一頓飯還貴。獅峰茶名不虛傳,但不得虎跑水不可能有這樣的味道。我自此方知道,喝茶,水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不說西湖美景,這趟杭州之行讓汪曾祺難忘的除了這杯龍井茶,還有樓外樓的“醋魚帶把”,這是一道名菜。

所謂“帶把”,是把活草魚的脊肉剔下來,快刀切為薄片,其薄如紙,澆上好秋油,生吃。魚肉發甜,鮮脆無比。我想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切膾”。

其實,這道菜不單好吃,汪曾祺還認為,它是與中國古代飲食文化中頻頻出現的“膾”最為切近的實物。

為此,他專門寫過一篇《切膾》。

中國的切膾始於何時?沒有答案。

但是無論成書於戰國的《論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還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歌,都提到過。

切膾之風,宋代風行,並延續元明。看起來,切膾在中國古代非常流行,但汪曾祺注意到,《金瓶梅》與《紅樓夢》都沒有提到它。

膾是什麼?從古人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它類似於今天的魚生、肉生。汪曾祺說,更多是指魚生,因為膾的繁體字是“鱠”。

寫下《切膾》之時,汪曾祺依然遺憾著——切膾今無實物可驗。而近乎切膾的杭州樓外樓“醋魚帶把”,當時也沒有了。

汪曾祺诞辰百年|二十来岁的时候,他曾来杭州探店,留下了这些美食记忆

汪曾祺與夫人施松卿(1948年冬)

這兩樣杭州的春日好物,是永久停駐於汪曾祺內心的。

1991年,汪曾祺贈予擔任其《晚翠文談》終審的徐正綸先生的詩中,就提到它們——“桃柳杭州無恙否,當年風物尚如初。虎跑泉泡新龍井,樓外樓中帶把魚。”

想來,那時的上海遊客,與今天一樣,總會在週末選擇到杭州偷個小閒。

1948年春天,汪曾祺又來杭州了,又去吃了樓外樓。

這次春遊,他在樓外樓喝了蓴菜湯。在此之前,他沒有見過,更沒有吃過蓴菜。而他的家鄉高郵,也幾乎沒有人知道蓴菜為何物。

不過,從秦少游的《以蓴姜法魚糟蟹寄子瞻》一詩,汪曾祺知道高郵原來是有蓴菜的,大概還是頗有特色的地方土產,居於高郵的秦少游,把它贈予蘇東坡。

汪曾祺點名過的杭州館子,還有知味觀。

這裡有一道他最難忘的名菜“炸響鈴”,而且,他在《豆腐》一文中詳細介紹了這道菜的做法和口感——

豆腐皮(如過幹,要少潤一點水),瘦肉剁成細餡,加蔥花細薑末,入鹽,把肉餡包在豆腐皮內,成一卷,用刀剁成寸許長的小段,下油鍋炸得餡熟皮酥,即可撈岀。油溫不可太高,太高豆皮易糊。這菜嚼起來發脆響,形略似鈴,故名響鈴。做法其實並不複雜。肉剁極碎,成泥狀(最好用刀背剁),平攤在豆腐皮上,摺疊起來,如小錢包大,入油炸,亦佳。不入油炸,而以醬油冬菇湯煮,豆皮層中有汁甚美。

不知道今天的知味觀大廚是否還沿用這樣的做法。看起來不難,只是得注意火候,閒居的小夥伴不妨試試。

汪曾祺诞辰百年|二十来岁的时候,他曾来杭州探店,留下了这些美食记忆

汪曾祺在家中作畫(1994年)

還得說說野菜,這也是汪曾祺文字中送來的“小溫”,與這個季節,恰好合拍。

比如薺菜。

最好的吃法,是涼拌。

薺菜焯過,碎切,和香乾細丁同拌,加姜米,澆以麻油醬醋,或用蝦米,或不用,均可。這道菜常摶成寶塔形,臨吃推倒,拌勻。

和涼拌馬蘭頭的做法一樣。不過,杭州的茶園和花圃間,似乎不大見肥嫩的薺菜,等你發現它時,已經抽了清瘦的苔,老了。

餐館可以吃到薺菜餛飩——和汪曾祺所見的江南吃法一樣。他說:薺菜可包春捲,包圓子(湯糰)。江南人用薺菜包餛飩,稱為菜肉餛飩,亦稱“大餛飩”。

還有枸杞頭。也是涼拌。汪曾祺說:清香尤甚於薺菜。

我家陽臺上有一小株枸杞。三四年前從山東老家帶來,只要不是冬天,它總是茂盛地抽一波芽兒,葉子隨風呼啦啦地長。無奈,它大概受不得杭州的陰溼,隨後就蔫掉了,而後再重複這個萌發與凋謝的過程。

這個春天,等它芽再長些,就用汪曾祺的方法——把它涼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