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生命之艙”

再見了,“生命之艙”

3月10日下午,武昌方艙醫院正式休艙。它的關閉,宣告著武漢14家方艙醫院患者清零,全部休艙。


全國網友異口同聲:這是我最愛的“關門大吉”


2月3日,武漢宣佈建立首批 3 家方艙醫院。武漢人當時的心情就像被撕碎的紙屑,蔫蔫落了一地。


萬人大合唱的武漢客廳,圍觀中國男籃的洪山體育館,承載無數美好記憶的地方,竟然要改造成醫院?


對於疫情防控,休艙是階段性勝利。


而對於每一個普通武漢人,更有一種重新奪回生活的喜悅:距離去武漢體育中心看演唱會,我們又近了一步

再見了,“生命之艙”

方艙醫院被冠以 “生命的方舟”。自2月5日啟程,全國各地 8000 多名醫護人員登船掌舵,12000 餘名輕症 “乘客” 在此得到救治。


劈浪航行 35 天,終於停泊靠岸。


回顧方艙醫院這一個多月,才發現它賺走了我們太多眼淚。


01.

“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

再見了,“生命之艙”

2月4日凌晨1點,患有“漸凍症”的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拖著不聽使喚的腿疾走在建設中的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幾個小時前2月3日晚間,武漢市宣佈開建方艙醫院。

張定宇說:“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裡搶回更多病人。”


02.

“閱讀是一座可以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再見了,“生命之艙”

▍ 患者姓付,武大博士畢業後赴美深造,目前在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書。他讀的是《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


2月5日,武漢首批 3 家方艙醫院開始收治患者。

在武展方艙醫院,躺在病床讀書的藍衣服患者走紅,被譽為方艙中的一股清流。後來,這本書原作者福山在 Twitter 上轉發了這張圖片,還送了小哥一本英文原版。


23天后,清流小哥治癒出院。

再見了,“生命之艙”

▍“閱讀是一座可以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3月6日,武漢客廳方艙即將出院的患者也在病床上讀書度過了閉艙前的最後一夜。3月7日,武漢客廳方艙醫院休艙。


03.

“心態好,一切好。”

再見了,“生命之艙”

方艙醫院建成後,文娛活動比想象中更豐富。


醫護人員帶患者跳《火紅的薩日朗》;東北來的援鄂醫生教患者扭秧歌;患者大爺帶領大家打太極;光谷會展中心跳“兔子舞”慶祝最後一名患者出院……


熱愛生活的人,可可愛愛。


04.

“我超想去方艙蹭飯!”

再見了,“生命之艙”

再見了,“生命之艙”

再見了,“生命之艙”

方艙醫院伙食由豔陽天統一配送,每天人均150元預算。網友曬出來照片:每餐兩葷兩素,一份水果拼盤,外加一盒牛奶與酸奶。


為保障食品安全,有專人監督食品加工。每天菜色豐富,甚至出現過鮑魚。網友戲稱 “痛風套餐”。


患者 @兔溜溜12 說:參加了這個國家養豬豬計劃,體重不達標不讓出圈啊!


在這些充滿希望的“生命之艙”中,我們相互打氣,共克難關,有太多的暖心點滴,值得我們收藏和銘記。

除了患者,方艙醫院同樣見證著醫護人員的辛苦付出,他們“逆行”進艙,只為守護更多人的健康。


在武漢市江岸方艙醫院,鍾輝所在的放射科醫務人員負責採集患者的CT信息,並作出精準的診斷。穿著30斤的“鎧甲”,每天堅守8小時,鍾輝和他的小夥伴們用“火眼金睛”為健康把關。

再見了,“生命之艙”

60歲的醫生彭紹蓉因為搶救一名腦梗病人,感染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後又重返一線,成為方艙醫院裡年齡最大的醫生。

再見了,“生命之艙”

在武漢漢口武展東路的一間公共衛生間,每天垃圾桶裡都會有大量的尿不溼,環衛師傅說,這是附近方艙醫院的醫護人員留下的。

再見了,“生命之艙”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眾志成城,抗擊疫情。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我們還要感謝很多人,維護秩序的公安幹警,保障衛生清潔的環衛工人,不求回報的志願者,體現“中國速度”的建設者......


方艙可能是全中國醫患關係最和諧的醫院。說起告別,竟有些依依不捨。


再見,方艙。那些動人瞬間,我會一直記得。


不過,還是希望再也不見,生命方舟,永遠永遠不再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