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通海古城 探秘“礼乐名邦”由来

漫步通海古城 探秘“礼乐名邦”由来

漫步通海古城 探秘“礼乐名邦”由来

礼乐名邦通海

钟灵毓秀的通海,从远古的历史长河中走来,虽地处滇南,但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注下了深厚积淀,构成了绚丽璀灿的文化氛围,故有“礼乐名邦”之美誉。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礼乐名邦”历史故事

到通海秀山游玩的人,当走到秀山山麓雄伟的文庙宫墙面前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礼乐名邦”四个大字。书法端庄,圆润,浑然一体,是清朝乾隆年间通海县令朱阳的手迹。

漫步通海古城 探秘“礼乐名邦”由来

据说朱阳担任通海县令以后,任职三年都不见人来衙门打官司,感到很奇怪,他便亲自到民间探访。

公元1762年的一天,朱阳漫步在通海街头,眼见百姓安居乐业,心里感到无限慰籍。当朱阳来到人群拥挤的北街口,看到来了几位老人,年轻人见了他们,都很恭敬的站立一旁让道,朱阳想问个究竟,于是他上前几步,向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打听:“请问老伯,你们这里为什么没有人到衙门打官司?”老人指着十字街口的四块大青石板和上面坐着的几位老人,风趣地说:“这里就是断案的地方!”朱阳不解地问:“断案是在衙门的公堂上,怎么会在大街上呢?”老人笑道:“这是去官府的必经之地,凡是打官司的人,一到这里,就被这几位老人挡下来,让他们心平气和地摆出事实,说出原委,然后以理相劝,尽力排解,说得双方都心服口服,言归于好,这样,当然就不再到衙门打官司去了。”

朱阳听后,深受感动,于是就提笔在他们坐的四块青石板上题书了“礼乐名邦”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原来镶嵌在南城门的月城上,后来拆除城墙,这四块石板就迁移地方了!

漫步通海古城 探秘“礼乐名邦”由来

花果山猴王 摄

礼乐名邦 文脉悠长

通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汉代,通海就有“(田句)町国”的都邑。唐代设通海镇、通海都督,是唐王朝和南诏通往东南亚国家的主要通道。元代设都元帅府。明清时期,科甲兴盛,涌现出段思平、阚祯兆、朱嶟等历史文化名人及相关轶事。

漫步通海古城 探秘“礼乐名邦”由来

与此同时,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高台、地会、妙善学女子洞经、花灯、地方曲艺等异彩纷呈。

漫步通海古城 探秘“礼乐名邦”由来

通海内修文化,外开商埠,历史上商贾云集,来往货物多集散于此,手工业、加工业发达,技艺精湛,商活物畅,素有“小云南”“小昆明”之称。又因文化开发较早,社会文明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情操高尚优美,素有“礼乐名邦”之美誉。湖光山色,田园村庄,秀城花市,同构“秀甲南滇”之美景。2004年,通海被云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漫步通海古城 探秘“礼乐名邦”由来

花果山猴王 摄

礼源文庙

通海文庙位于古城尽头。文庙始建于元代,依山就势,层层叠起,殿宇以子午线为主干排列,是一座气势雄伟、精湛瑰丽的组合型古建筑。

漫步通海古城 探秘“礼乐名邦”由来

花果山猴王 摄

宫墙不远处有一半月形池子,池子为秀山之麓的灵源活水,传说取之研磨可写出好书法、好文章。再往前,即可看到云南最为巍峨壮丽的文明牌坊,坊前两侧分别立有石雕日月华表,为清道光年间内阁大学士、通海人朱嶟所立,取意孔圣先师“日月无私照”的思想。

漫步通海古城 探秘“礼乐名邦”由来

花果山猴王 摄

乐存妙善

洞经音乐是音乐的活化石,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全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礼乐名邦”通海,洞经音乐是这一美誉的深厚文化支撑之一。“妙善学”女子洞经古乐,是这个“礼乐名邦”的传奇。

漫步通海古城 探秘“礼乐名邦”由来

卢贵谦 摄

1941年秋天,秀山脚下有18位妙龄女子立志为洞经音乐终身不嫁,一世修贞,在含苞待放的花季,开始了类似青灯古佛的漫漫清修生涯。当时,洞经音乐是贵族男子的专利,女子连听的资格都没有。可是她们不愿屈服,为了心中所爱,以一种决然的姿态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古乐。有谁会容忍这样离经叛道的女子?因此,她们被家庭遗弃,没有爱情,没有子嗣,一生恪守清贫与孤独。但是她们无怨无悔,为表坚贞,毅然改掉自己的名字,在姓名中加入“贞”字。

漫步通海古城 探秘“礼乐名邦”由来

玩物尚志 摄

几年之后,18位修贞女创立的“妙善女子洞经礼乐团”在秀山三元宫举行了一场洞经演奏,通海全城惊叹,观者络绎不绝,女子洞经终于赢得了喝彩。2001年,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音乐节上,通海妙善女子洞经礼乐团华美登场。沧海桑田,时隔60年,尚在人世的五位修贞女已是满头白发,年逾八旬的老人。她们携着年轻的女弟子,用穿越灵魂与生命的琴声令现场的专家和听众肃然起敬,为之动容,沉醉于音乐的盛宴。

漫步通海古城 探秘“礼乐名邦”由来

玩物尚志 摄

尘世繁华,怎敌洞经一缕轻音的绝美?

漫步古城,穿梭于古老街巷

遥想往昔,犹似看见穿着古典服饰的人攘来熙往

他们洗衣做饭,品茗闲聊,心情舒畅。

漫步通海古城 探秘“礼乐名邦”由来

花果山猴王 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