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世之不公,人怨難止


老人言:世之不公,人怨難止

世之不公,人怨難止。文中子《止學》

世道不公平,人們的怨恨就難以停止。

怨限的根源,歸根到底還是由世道不公而引發的。怨限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它的爆發破壞力驚人,是任何人不能輕視的。其實,消解人們的怨恨當從治世開始,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徹底消除仇怨便只能是句空話。無論何人都不能漠視對已怨恨的增長,高高在上者無上的特權也會被積怨摧垮。聰明的掌權者做出一些姿態和讓步,甚至忍痛割愛來化解怨恨,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

人的一生怎麼可能不遇上一點曲折,不被別人誤解?天下之大,哪能什麼利益、好處都被你佔了去?不被理解的時候就覺得委屈,得不到好處,就報怨命運的不公平,不思自己是否努力,只是怨天尤人,是什麼事情也做不好的。遇到了不公正的對待,要豁達大度,不要以一事一時的不順利為念,應該看到社會的發展,什麼事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有了委屈、冤屈,自然要傾吐,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不能被委屈、不公正的待遇、不平的遭遇所困擾,無法解脫,什麼事都沒有心思去做,整天沉溺在自己的不平遭遇之中,彷彿你是天下最悲慘的一個,這是不行的。

老人言:世之不公,人怨難止


《勸忍百箴》中談到“忍不平”時談到:處在不平的狀態就會發出聲音,這是物理的常性。豁達的人目光遠大,與世無爭,儘管別人得到的東西很多,給予我的卻很少,我也能忍,不去爭討。別人自視聖明,卻認為我愚笨,我也不去計較,依然能忍。優待別人而輕視我,我不看重待遇,同樣能忍。別人不能忍受,爭鬥引起大禍。我的心境淡泊寡慾,不怨恨也不憤怒。他強大而我弱小,應該看到強弱一定有它的原因;他興盛而我衰微,那也是盛衰自然有它的定數。人在很多時候能戰勝天的意志,而天的意志也常常能左右人。世態炎涼不定,而我的心境卻常如春天般溫和。唉,怎麼能不忍呢!

這裡反映了古人對待不平的態度。首先,人的一生中隨時可能陷於不平的境遇。要忍受自己所遇到不公平對待,心胸要寬廣,不去計較那些小事,而應自我完善。其次,既然知道自己遭受不平時心中難免氣憤,所以也應該能夠理解他人在遇到不平時的心態。三是要平等對人,不能由於自己的行為造成別人處於不平的境地,這是忍不平的另一個方面。最後,作為一個統治者或握有一定權力的周世宗人,應該不因私廢公,以偏蓋平,執法要公允,不能枉法徇情。這也是不平之忍的內容。

老人言:世之不公,人怨難止

五代十國時的周世宗是個英明果敢的豪傑,在當時那樣混亂的情況下,僅僅用五六年時間,威望和名聲便震懾了整個中國,可以說是一代英王了。然而他卻不到四十歲就死了。死後不過半年,政權就落到趙匡胤之手。他一生的功績,只不過為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考察他一生行為,他之所以命短,只怕是因為他性格太過暴躁,動用刑法太嚴,他手下的官員,稍有過錯,他便處以重刑殺掉。他雖富才幹,辦事雷厲風行,但卻不懂寬容。

當時翰林院醫官馬道元曾進狀給世宗,訴說自己的兒子在壽州境內被賊殺死,現主犯已在宿州被捕,當地州官不認真斷理此案。一向重視整頓吏治的世宗聞聽此言,勃然大怒,派大臣竇儀乘驛站快馬去處理此案。

竇儀秉承世宗旨意,在制刑上格外嚴酷。審理結果,牽連處死了24個人及其家屬。知州趙礪亦因此被撤職。達件事本來只是馬氏的一個兒子遭殺,怎麼能誅連24家的族人呢?古人常說:“過剛則折。”周世宗勵精圖治,是有名的勤政之君,脾氣又如此暴躁,怎麼會不短命呢?

秦始皇的暴虐,周世宗的酷烈,使他們都被打上了暴君的印記,縱然貴為皇帝,他們的心裡也有不公,恨上蒼不公,恨下臣不賢,恨自己的王道不能完全地得以實現,於是他們暴虐,於是他們的手下,無以計數的忠臣賢民難得善終,可是最終,他們的壽命也都不沒長到哪去。可見,喜怒無常帶給人們的不僅是處事上的失誤,也是對自己身體的戕害。


老人言:世之不公,人怨難止


呂坤在《呻吟語》中說:“你在冤屈的時候,心居廣大,則無往而不泰然。”他繼而進一步闡述他的看法:“在遭遇患難的時候,內心卻處在安樂;在身處地位貧賤的時候,內心卻達到了富貴;在受冤屈而不得伸張的時候,內心卻是居於廣大寬敞的境界,就自然會無往而不泰然處之了。心底無私,天地自然寬。”

塵世之上,真正的“公正”與“公平”是不存在的,萬物都有其相對性,人不能只憑著一個片面的見識便衝動起來,因為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己,一時的衝動都不會有什麼好的效果。不要以為自己是手握著“公道”大旗的執旗手,不妨糊塗一下,躍身事外。從旁觀者的角度將問題重新審視一遍,也許公正才能真正地由心而生。

做人應該懂得把心胸放開,把眼光放遠,不以委屈為念,正像古人說的,如果你視平川大路如溝壑縱橫,視身強體健為病痛滿身,視平安無事為不測禍福,那你還有什麼不平不能忍呢?

老人言:世之不公,人怨難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