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機器醫生:正視結果,小兒骨骼發育不以“檢查”為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關注重心已普遍從‘“溫飽層次”提升到了“健康層次”,孩子是家中寶,尤其是兒童健康問題,牽扯了一大家子的身心,現在很多家長髮現檢查得越多,發現孩子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是現在的孩子確實問題多了?是檢查手段的越來越進步從而掃開了以前擋在眼前的迷霧?確實是有相當部分的兒童問題可以用上面兩個答案解釋,但是總有那麼一些問題是

機器“診斷”出來的問題,而不是人診斷的

不做機器醫生:正視結果,小兒骨骼發育不以“檢查”為論

例如,今日有一個寶媽問,42天齡的寶寶體檢發現骨密度檢查值低於最小值,是不是缺鈣了,要補鈣麼?

首先這個42天齡的寶寶為什麼會要查骨密度檢查呢?我們通常查骨密度不都是針對可能有骨質疏鬆症的人群,比如絕經後女性,老年人,長期用激素的病人等,那麼嬰兒骨質會疏鬆麼?

不做機器醫生:正視結果,小兒骨骼發育不以“檢查”為論

會,我覺得嬰兒骨質本來就是松的,嬰兒的骨組織組成特點就是水分較多,含水總量可以達到60%,而成人的骨組織水分只有20%,嬰兒的骨組織中固體物質和無機鹽的成分是較少的;而且嬰兒期骨組織就是編織骨,就是不成熟的原始骨,膠原纖維為主,排列無序,所以富有彈性,容易變形而不易折斷!所以我說嬰兒的骨質本來就是疏鬆的!

不做機器醫生:正視結果,小兒骨骼發育不以“檢查”為論

但是這個是很正常的情況啊,嬰兒時期是整個人生中生長髮育最快的時段,骨骼要快速的增長,所以骨頭必須是鬆軟的才能更快的延伸,舉一個最形象的例子,竹筍和竹子,我們都知道竹筍最開始都是脆嫩多汁,春天吃起來那叫爽口,一旦冒出土面後遇風則長,慢慢的變高,變硬,等到秋天完全成熟後的竹子是又乾又硬,甚至刀都砍不斷!我們的骨頭就是如此,是越來越水分少,骨細胞變密變有序排列,固體物質和無機鹽堆積起來才是硬骨頭!嬰幼兒就是軟骨頭

不做機器醫生:正視結果,小兒骨骼發育不以“檢查”為論

關鍵是還有一點,目前國際和國內都沒得足夠的大樣本數據庫來制定一個標準值沒有絕對的參考值空間,那麼我們到底如何來準確的評估呢?我倒是覺得如果國家明文給所有體檢兒童定期檢測這個指標,立項搞科研,然後做出全國大數據庫,地區數據庫,這樣做這個檢查意義就是真正的存在!畢竟目前全國各地區的科研檢查都是顯示普遍缺維生素D明顯,做這個有意義!其實我也有點好奇,我們真的是這麼普遍缺麼?還是我們人種的體質就是這樣?畢竟那麼多的孩子肉眼檢查是沒什麼問題,但檢查結果卻是有問題的,是不是我們可以換一個正常值範圍?

所以我覺得如果嬰兒沒得缺鈣的臨床表現沒必要特意去查骨密度,不是家長聽說別家寶寶去測了這個骨密度檢查,我家也要去做一下檢查,多注意下寶寶的一般情況到底怎麼樣才是正確的,能吃,能睡,能拉,體重長沒長,身高有沒有長,該哭的時候能哭得響等等,畢竟嬰兒缺鈣缺維生素還是會有外在的表現症狀。

而且也有研究的結果發現青春期的孩子骨密度隨著年齡增長出現降低情況,這個也是符合青春期的生長特點的,這說明他正在生長旺盛,不是缺鈣引起的,是正常的生理特點嬰兒期更是如此!雖然說在生長髮育的快速期我們要保證營養的充足供給,但是不代表我們要盲目的補充,中國人講究的中庸思想往往在好處方面失控!

不做機器醫生:正視結果,小兒骨骼發育不以“檢查”為論

最後再說一下我的觀點嬰兒骨密度檢查結果不能準確反映骨鈣代謝的情況,需要結合臨床症狀及其他檢查結果來綜合判斷,尤其是臨床症狀!我們不做機器醫生!


不做機器醫生:正視結果,小兒骨骼發育不以“檢查”為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