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到底是怎麼回事?看完這部電影會更懂

最近至少有三個人問了我同樣一個問題:肖戰是誰,他幹嘛了?


關於這個大事件,我這篇文章不再贅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北戴河桃罐頭廠電影修士會】這篇《肖戰粉絲偷襲AO3始末》進行了解。


“飯圈”到底是怎麼回事?看完這部電影會更懂


由明星的粉絲組成的一個叫做“飯圈”的事物,已經成為當代流行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飯圈”到底是怎麼回事?看完這部電影會更懂


對於明星來說,粉絲是影響他們收入的衣食父母,而粉絲行為,也幾乎直接影響著明星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飯圈更是一個十分神奇的存在:


他們“人多力量大”,有時奔走在善舉的前線,為需要的人募捐籌措物資;有時卻又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舉動,攻擊甚至人肉異見者,也如“肖戰事件”中,利用公權力的手段,黨同伐異;更多的時候,他們彼此相爭,為了一個“代號”,一個“番位”,甚至一個可以被任意註解的眼神動作話語,將愛豆們撕上熱搜。


飯圈到底是什麼,又是如何形成,他們行動的動機又是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一部位列豆瓣250的德國電影,似乎可以給出一些註解。


2008年上映的電影《浪潮》,改編自發生在美國克柏萊中學的真實事件。


正如現實中的羅恩·瓊斯,電影的主角賴納·文格爾也是學校裡的一位歷史老師。


在學校的固定活動周裡,文格爾被迫要講自己原本不感興趣的議題——獨裁統治


選修這個議題的學生,多半都只是想來混個學分,他們對於這個離自己的生活非常遙遠的“獨裁統治”,都沒什麼興趣。


“飯圈”到底是怎麼回事?看完這部電影會更懂


文格爾突發奇想,決定把這個為期一週的課堂,變成一次小型試驗。


“飯圈”到底是怎麼回事?看完這部電影會更懂


他自己擔當這位“獨裁者”,而這個班的學生,則扮演這個社會的成員。


一開始,學生都對文格爾的發號施令感到很變扭,但逐漸,他們感受到這種集體的力量感和秩序感,逐漸喜歡上了這個組織。


還為組織起名為“浪潮”,並接受了全體都穿統一服裝的建議,甚至還衍生出了組織專用的問候手勢。


“飯圈”到底是怎麼回事?看完這部電影會更懂


“浪潮”組織的成員們,在每天下課之後依然意猶未盡,甚至開始自發地舉行活動,而且內部的“紀律性”也越來越強,發生的事情也開始超出文格爾老師的預想之外了......




“浪潮”組織從一次趣味性的實驗,走到了完全失控的境遇,其實對我們理解“飯圈”這一事物,有著相當強的參考性。

正如“浪潮”組織的成員一樣,飯圈的構成年齡,也大多以青少年為主。


僅以肖戰主演的電視劇《陳情令》的觀眾為例,17歲以下者超過30%,18-24歲的也有18%的比例。


青少年有非常特殊的心理特徵,顯著區別於兒童和成人。


因處在初探人類社會屬性的過程中,青少年相較成人而言,更需要其同輩人的認同和支持,甚至獲得同輩小團體的庇護,也就是“抱團”。


“浪潮”這樣的去差別化的集體,讓團體中每個人都有了支持和維護他人的理由。


片中的提姆,本來是個不受關注的邊緣人,但自從有了浪潮,他便得到了同學挺身而出的幫助。


“飯圈”到底是怎麼回事?看完這部電影會更懂


互聯網的相對匿名性,其實也提供了這樣一種“去差別化”,正如飯圈裡一度流行的一句公式化的句子:“只要你也喜歡 ,我們就是姐妹”。


這種抱團的狀態,給團體中的人提供了歸屬感和力量感。


人類本性慕強,但大多數人其實都是平庸的。團體則聚集了各種各樣的優勢,使得其成員得以共享榮耀,也消除了個體的無力感


正如一些明星粉絲團,會列舉成員中具有高學歷高成就的人,以此作為一種“我們很優秀”的例證。


這種集體力量,運用得當之時,也可以是積極正面的。正如“浪潮”成員有了更投入的課堂狀態和主動性,也如“飯圈女孩”在災情募捐上所達到的高效和盡責。


“飯圈”到底是怎麼回事?看完這部電影會更懂


集體力量是雙刃劍,在消除了無力感之時,它也一定程度上抹殺了人的獨立思考能力,或者僅僅是畏懼,讓人更容易做出不謹慎的行為,而陷入集體無意識


片中,提姆這個原本小心翼翼的人,竟然在毫無防護措施的情況下,爬上幾十米高的在建建築,把“浪潮”的標誌噴塗了上去。


“飯圈”到底是怎麼回事?看完這部電影會更懂


同理,飯圈也常有類似不理性的舉動,比如面對異議者,一擁而上去攻擊謾罵,甚至是人肉對方,在線下也進行恐嚇等。


如果將他們中的個體剝離出來,未必能夠做出這等事情,但當他們獲得了這種集體中的匿名性,就變得毫無顧忌了。


集體無意識的狀態,也使得對另一群體的仇恨更容易被煽動起來。


片中,文格爾老師讓學生們練習整齊地踏步,並告訴他們這麼做的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讓“敵人吃灰”。


“飯圈”到底是怎麼回事?看完這部電影會更懂

“飯圈”到底是怎麼回事?看完這部電影會更懂


學生聽到這番話,立刻變得更加亢奮。踏步聲震耳欲聾。


“飯圈”到底是怎麼回事?看完這部電影會更懂


飯圈本就是基於對各自偶像的“信仰”而組成的一個個團體,只要有一位稍微具有話語權的煽動者,他們立刻就會對有著“不同信仰”的人產生敵意。


畢竟,擁有共同的朋友,遠不如擁有共同的“敵人”,更能使一群人結為聯盟。


然而隨著一個團體的發展,不和諧的聲音總會出現,個體意識會重新萌生,不一樣的理解和體悟也會產生。


這個時候,如果這個組織本身是非理性的,不免要“剷除異己”。


在電影的最後一幕,原本很在乎“浪潮”的馬爾科,意識到自己漸漸變得不正常,於是在集會上,提出了異議。


“飯圈”到底是怎麼回事?看完這部電影會更懂


其他人在煽動下,立刻將他看作是這個團體的敵人,強行把他抬上了講臺。


“飯圈”到底是怎麼回事?看完這部電影會更懂


排除異己,壓制異見,仇視“敵人”,最終將使得這種團體變成了小型的“法西斯”。


電影裡的文格爾老師,儘管對種種惡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至少,他本身還有理性,後期也意識到自己所做的這場實驗正往恐怖的方向走去,最終他也嘗試了阻止並喚醒他們。


最終卻還是失控了。


飯圈的現狀卻更加不容樂觀,因為不僅僅參與者是青少年,有時候這位“獨裁領袖”也是青少年,又或者是別有用心的成年人。


他們或許很難像文格爾老師一樣,能夠進行自我反思,又或者,他們根本不認為這種操控是錯誤的。


而這,才是最讓人感到擔心的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