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小時候拾糞

看到光明日報社高級記者莊電一的《拾糞記趣》,也勾起我兒時的記憶。別說現在的孩子對拾糞沒有什麼記憶,就是過去的孩子也多不會親自去拾糞。我雖然出生在農村,也長在農村,但並不懂“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之所以也要拾糞,不是父母要求的,而是學校“逼”的。

初中時,學校就有了勤工儉學基地,哪個學期都有幾天得去勞動,或澆地,或鋤草,或施肥。小學時,學校好像沒有勤工儉學基地,放寒假或放學後拾糞就是勤工儉學,每學期要向學校交三筐或五筐糞。莊記者說,揹著糞筐到處拾糞,是東北農村各家各戶必不可少的農活。其實,拾糞也是華北農村的農活,只是農民並沒有時間去拾糞,所以,在農村你也基本上見不到農民拾糞。在農村,拾糞是兩種人的農活,一是上了歲數的農民每天早上或許有拾糞的習慣;二是放了學或寒假中有小學生拾糞的身影。

放了學或寒假中有三兩個要好的小學生合夥去拾糞,小小的個子,卻挎著一個大糞筐,尤其是女生嫌髒,挎著大糞筐扭扭捏捏的,也是學生眼中的一景,常常被男生取笑。記得我們那時愛去後山拾糞。後山陽坡比較暖和,放牛放牲口的農民愛去,拾糞的我們也就愛去,因為在那裡很快就能拾滿一筐糞。去後山拾糞還有兩個好處,一是冬天再暖和也是冷的,牲口拉出來的糞便很快就凍硬了,拾撿時很方便很乾淨,女生也不會嫌髒;二是小學生能拾糞,但多背不回去,這就得找個地方存在那裡,然後回去找大人或哥哥姐姐來挎回去。拾夠筐數,再交給學校。

現在的學生不會再拾糞了。即使在農村連農民拾糞也基本上見不到了,不是農家肥不用了,而是莊稼施農家肥的越來越少了,有了化肥誰還用農家肥,即使經濟條件差些的人家也多半用化肥了,畢竟使用化肥更方便。其實,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使用農家肥更好。因為使用化肥容易使土地板結,如果化肥是塑造包裝,進入土地幾年也不能分解,很不利於來年耕種,也降低土地產量。現在土地化肥使用量越來越多是趨勢,但使用農家肥更環保。從科學上說,土地應該減少化肥使用量,增加農家肥使用量,當然農家肥有“產量”的問題,儘量使用農家肥應是大原則。

現在拾糞只能存在記憶裡了,因為現實中幾乎沒有人拾糞了。拾糞,只是兒時的記憶,只是歷史中的一個文化符號。我以為,拾糞早晚得成歷史詞,進入歷史而消失。我們這一代人,還知道有拾糞這個詞彙,再過幾年或幾十年或許很快就沒有人知道拾糞一說了,在歷史書上看到拾糞一詞也得註解了,因為幾乎不會再有人知道拾糞這一農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