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處無心即是菩提心

問:若心得住無住處時,不是著無所處否?

答:但作空想,即無有著處。汝若欲了了識無所住心時,正坐之時,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惡都莫思量。過去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即名無過去事。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未來心自絕,即名無未來事。現在事已現在,於一切事但知無著;無著者,不起憎愛心,即是無著;現在心自絕,即名無現在事。三世不攝,亦名無三世也。心若起去時,即莫隨去,去心自絕;若住時亦莫隨住,住心自絕,即無住心,即是住無住處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時,只物住,亦無住處,亦無無住處也。若是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也,亦名了了見性也。只個不住一切處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脫心,亦名菩提心,亦名無生心,亦名色性空。經雲:證無生法忍是也。汝若未得如是之時,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會。所言會者,一切處無心即是會。言無心者,無假不真也。假者愛憎心是也,真者無愛憎心是也。但無憎愛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脫也。 ——《頓悟入道要門論》

這一段文字,進一步就“住無住處即住”進行了詳細的解釋。第一句“但作空想,即無有著處”,就是具體的方法。這個方法要熟練,行住坐臥中都不要忘失,時時提起,即可了了見本心。

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也是這樣,“但作空想”,做事就像沒做一樣。時時讓動盪的心歇下來。“歇”就是“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惡都莫思量”,用現代語言講,就是清空大腦而了了自知。這個“不住一切處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脫心,亦名菩提心,亦名無生心,亦名色性空”。這就是無生法忍。

“但作空想”就是覺悟,要形成習慣。初學者容易忘失,要時時警覺,慢慢就會形成一種習慣。真正形成習慣了,就進入了“無修之修”的狀態,就不容易退轉了。這是經驗之談,也是禪法的基本法要。

湛愚老人說:“斯道本來現成,不用求,不用學,無你用心處。一有用心處,則遠之又遠矣,愈用心愈遠,若當下一歇便是。只想正歇之時,諸念皆空。當此諸念皆空之時,有一明明不空者,而知諸念之空,這是個什麼?可以大悟矣”

。這裡的這個“知”即是覺性。

有人說,禪法很深奧,不是凡夫所能夠理解的。難道這段文字很難理解嗎?如果真是如此,那就反覆讀幾遍,自然心開意解,明白了這個道理,堅定不移了,這就是開悟。慧海禪師說:“汝若未得如是之時,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會。所言會者,一切處無心即是會”。

還有人說,禪法的道理這麼簡單嗎?只把心歇下來就行了?不會吧?此等人,總是將佛法想象的無比高深玄妙,於是懷疑難信,因而錯過了大好時光,這就是沒有福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