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關口和山嶽,閩清與古田交界的高山小村落是桔林鄉關山村

,地處閩清縣西北部。在海拔710米的崇山峻嶺中,村落四周種滿了密密麻麻的竹林,還有紅豆杉、杉樹等名貴古樹夾雜其間。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秋冬之際,前往關山村的路途,猶如穿行在綠色山巒的夾縫中,時而云霧繚繞,時而秋色綿綿。關山村共有四個自然村,沿著盤山公路蜿蜒而上,分別為松臺堡、關山、曲灣洋梅灣。其中,洋梅灣海拔最高,行政村設在關山。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為了解決進出通道,關山村民換田換地終於把公路開到了村裡。12公里是到鄉政府的距離,55公里可抵達閩清縣城,從舊村到新村,人們走出大山的這段路程需要花費一個半小時。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關山舊村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渡口關山新村

早在元代,關山村的開基人張訓便來到此地,開荒繁衍,代代相傳,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幾百年來,朝代更迭,世事變遷,關山人依然生活在這裡,依然辛勤耕作,直到搬遷造福工程的到來。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學祖宗留心積德,望子孫舉步登雲”,張氏宗祠內的這幅堂聯,既有學習祖先立德行善的精神,又有寄望子孫努力奮鬥的鼓勵。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張氏宗祠門口的旗杆石,據說是為晚清貢士張崇輝所立。

還是那片竹林,還是那座山巒,還是那條公路。如今,關山舊村只剩下不到10人,空置的房屋建築也隨著搬遷而拆遷,或恢復耕地,或退耕還林。也許,迴歸自然,感恩自然,才是最好的收穫。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一眼望去,幾棟遺留下來的建築屈指可數,各具特色。最顯眼也最年輕的是村部,內外通體潔白,與周圍的黃牆黛瓦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有的形似土樓,有的作為釀酒房而保存下來,還有的高居深山,遠離村落,獨享一方寂靜的竹林。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它酷似土樓,卻沒有樓名,樓高三層,聚攏雨水和象徵財富的長方形天井透亮而高遠。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每層樓都有木質的護欄,木質的樓梯,木質的衣櫃以及木質的樓板。一腳下去,嘎吱作響的聲音裡述說著久遠的記憶。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視線所及之處透露出建造者的家族榮耀,牆外是鐫刻著族人繼承和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門上是表現出農耕文明時期『男耕女織』家庭分工明確的傳統理念。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釀酒作坊裡,看似簡陋,工藝卻很原始,一罈罈酒缸相互簇擁在狹小的酒房裡,壇口糊滿了泥巴以隔絕空氣,確保密封性足夠良好。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相比白色的村部,外觀通紅的大王殿增加了關山村的建築色彩,大王殿內供奉的是馬法通大王和福建人耳熟能詳的臨水夫人,它坐落在松臺堡的路口,格外醒目。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舊貌換新顏,受益於造福工程,2007年閩清縣政府同意關山舊村搬遷至梅溪鎮,這是個值得銘記的一刻。在這裡,他們擁有了一個新的名字:渡口關山新村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新舊村對比圖1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新舊村對比圖2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新舊村對比圖3

從高空俯瞰,一棟棟新家拔地而起,一排排建築依山而建,集體呈三角形圖案,這是整齊有序的關山新村。它的對面是一片正在崛起的閩清新城,而在它的腳下,是一條可以直達縣城的江濱公園延長線。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閩清關山村:從山區到縣城,小山村大變樣

新的風貌,新的住處,新的環境,迎接關山人的是新的生活。關山新村把分散在各處的村民聚集在一起,安居樂業的同時,更要團結一心。華麗轉身之後,顏值更高了,生活更便民了,交通也更快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