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菜被邊緣化了?滬上專家、大廚不服:上海味道道不盡舌尖鄉愁

評判一座城市,好不好吃也是重要的標準。在剛剛結束的上合青島峰會上,魯菜意外成為網紅,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城市的文化,也蘊含在餐飲文化中。最近,一篇文章稱“上海菜被邊緣化了”,不少專家和大廚表示不服。

上海菜被邊緣化了?滬上專家、大廚不服:上海味道道不盡舌尖鄉愁

圖說:功德林素蟹粉。陳夢澤 攝

口味 海納百川

這篇《上海菜邊緣化背後的大問題》中提到:商場中餐飲的比重越來越高,可上海菜的比重卻每況愈下,走進商場地下的美食街,你可以看見琳琅滿目的麵包烤肉色拉麻辣香鍋越式河粉日式拉麵,但你很少能看見陽春麵炸豬排小籠包;上到頂層的大門臉,上海菜的生意也不如廣東菜、杭州菜、潮州菜、雲南菜、西北菜。

“大家都覺得本幫菜歷史悠久,其實它的創立與發展‘晚之又晚’。”中國作協會員、曾著有《上海老味道》等書的知名海派作家沈嘉祿說,本幫菜曾受到四大菜系的廣泛影響,分別是安徽菜、江蘇菜、粵菜和川菜。

據沈嘉祿介紹,安徽菜在一百餘年前的上海具有“龍頭老大”地位,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曾有約500家安徽菜館,徽菜重油、重鹽、擅用野味的傳統深刻影響了上海菜,“上海移民潮中龐大的江蘇移民群體,則帶來了江蘇菜的精雕細琢,影響了上海人對生活品質和菜餚品質的需求。”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逐漸由虹口向市中心區遷移的廣東移民,不僅在南京東路上開設了著名的新雅粵菜館,也將粵菜的猛火快炒與上海菜的慢火細燉融合,促進了餐飲業繁榮。

還有羅宋湯,沈嘉祿提到,其實並非俄羅斯人發明,“是以前山東廚師為留在上海吃不到家鄉紅菜湯的白俄移民‘研發’的。各大菜系在上海的融合、再發展,也見證了上海海派文化海納百川、兼容幷蓄的豐厚積澱。”

沈嘉祿的說法得到了一些專家的認可。錦江國際管理專修學院辦公室主任顧閔誼表示,上海菜,是上海地區的地方風味特色菜餚,“海派菜是在上海形成的,具國內八幫十六別‘客幫菜’的總和,包括外來洋菜的烹飪方法和口味需求。所謂海派‘海納百川’的口味更是日新月異變化著的上海的特點和需求。”

上海菜被邊緣化了?滬上專家、大廚不服:上海味道道不盡舌尖鄉愁

圖說:綠波廊夫人套點。劉歆 攝

創新 日新月異

雖然不少大廚不服“上海菜被邊緣化”的說法,但是對於“上海菜需要創新和升級”的建議還是表示贊同。

“上海本身就是一個移民城市,這才有了各個中式菜系及西餐在上海登陸和生存之本,也推動了上海菜的發展。”上海東錦江希爾頓逸林酒店餐飲副總監兼行政總廚錢繼龍說,“上海菜發展的軌跡就是不斷創新和升級,通過中西結合,突出‘好色調,好食材,好味道’,給顧客帶來全新的感官享受,並贏得了一大批忠實的追隨者。”

在綠波廊總經理陸亞明看來,對上海菜的傳承和創新不僅僅是保持原汁原味,更重要的是讓傳統菜更精緻、更味美。比如綠波廊的眉毛酥,保留了這道點心最傳統的造型,但改良了餡料,將三絲餡變成蟹粉餡。再比如小籠包,以前只有鮮肉餡小籠,但現在綠波廊增加了五到六種口味,還有年輕人喜歡的麻辣口味。除此之外,小籠包的麵皮選用的麵粉不再是一般的富強粉,而是通過多種麵粉的調配,製成口感更好的小籠包皮,力求達到皮薄餡多色白的效果。

陸亞明的父親曾是蘇幫點心的泰斗,曾接待過西哈努克親王等眾多名人。1984年,陸亞明頂替父親進入綠波廊,做了點心師。僅僅兩年後,就接到了接待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綠波廊用餐的外事任務。2014年亞信峰會之際,彭麗媛陪同元首夫人團就餐於豫園內。陸亞明帶領綠波廊的點心師們群策群力、反覆試驗,專門為宴會點心設計了一套“夫人套點”。

“點心要有市場、有生命力,關鍵就是要讓老百姓吃得到、吃得起。”陸亞明說,“這一‘夫人套點’後來也出現在綠波廊的菜單上,不少外國客人都慕名而來,點名要品嚐。”

上海菜被邊緣化了?滬上專家、大廚不服:上海味道道不盡舌尖鄉愁

圖說:上海老飯店八寶鴨。雍榕 攝

傳承 留住記憶

上合峰會,讓全世界的目光聚焦青島。會場內外,魯菜成為了人們瞭解青島、瞭解中國的一個途徑。

“美食感動人的不只是表面的故事,更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沈嘉祿說,“《舌尖上的中國》播出並引起社會很大反響,重要的不僅是味道,還有食物背後的故事。現在流水線上出來的食物,缺失了手工的詩意和觀賞性,也隔絕了市井風貌。像過去的油豆腐細粉湯,正宗的做法用的不是大骨湯,而是海蜒的頭吊湯,成本低,而且有特殊的風味。現在大多數店家連這個簡單的湯品也做不好了。還有咖喱牛肉湯、雞鴨血湯和雙檔,也是有行業要求的,一馬虎就不是正宗味道。好在近幾年,在有關方面的引導下,在市場供需的刺激下,有些上海老味道正在慢慢恢復,那是讓人感到欣慰的。

在沈嘉祿看來,上海人吃東西其實很講究。比如,在使用糧票的年代,北方人難以想象,上海人用半兩糧票,買一根油條,“他們不理解,說上海人小氣,北方油條可以一捆買回去。我說,錯了,一捆油條,吃起來是冷的。上海人吃油條,吃的是裡面熱乎乎的空氣。”

杏花樓集團作為上海傳統“老字號”最集聚的餐飲食品企業集團,擁有一大批在上海乃至全國享有聲譽的“老字號”餐飲品牌,也創造了不少“網紅”。旗下的老正興蟬聯米其林一星,揚州飯店、功德林、大壺春、德興館也被列為米其林系列的必比登美食推薦。

因為獲得了“米其林一星餐廳”的時髦名號,老正興現在也擁有了不少年輕的粉絲。老正興總經理高雲表示,老字號傳承老味道的同時,要敢於嘗試創新,吸引更多的年輕顧客,“我們老正興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2011年7月入選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菜是鹹中帶甜,用濃油赤醬吊出食材本身的原汁原味。四時菜是老正興的特色,春季有蜜汁塘鱧魚;夏季有銀魚炒蛋、活熗蝦、油爆蝦等;秋季有油醬毛蟹、炒蟹黃;冬季有下巴划水、烏青禿肺。我們希望通過這些特色菜餚,來展現出上海的飲食文化。”

“老字號,特別是老字號餐飲,凝聚的是人們代代相承的獨特生活方式和情感歸屬,是兒時的味道,舌尖上的鄉愁,具有不可估量的品牌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上海王寶和大酒店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國生表示,老字號餐飲既要做到守護老上海的原味,更要迎合新上海人的口味。

據張國生介紹,今年下半年王寶和蟹宴期間,還將推出王寶和蟹文化創意課及蟹宴第二代傳人——王浩大師定製菜單等系列活動。開設王寶和蟹文化創意課,目的是弘揚王寶和蟹文化,讓新上海人真正地瞭解中華品蟹的文化。而王浩大師定製菜單的活動,正好可以迎合一些吃得考究的上海人。通過這些活動,讓王寶和做到既傳承經典,又不失青春活力。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方翔

記者手記>>

瞭解上海 從“吃”開始

吃,帶有這個城市的痕跡。

一個人的記憶,很多的時候與“吃”有著很大的關係。一個地方的菜好吃不好吃,跟這個地方的經濟是有關係的,上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一道上海色拉就足以見上海菜系之特色。

改革開放以來,來自全國各地的人都來上海尋找機會,而像雲南風味、貴州風味、西藏風味、新疆風味都進來了,上海的餐飲市場呈現出極大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我們大可不必糾結於上海菜是否被邊緣化了,關鍵是在菜餚的融合中,我們能否將這個城市的文化融入進去。

上海很多餐飲品牌以其深厚的人文情懷和獨特的文化氣息,強有力地帶動著餐飲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具有很強的認同感和影響力。但同時,部分企業觀念比較保守,制約著品牌的存續發展和價值提升。

上海菜要發展,首先要傳承經典,然後要不斷創新,既要做到守護老上海的原味,更要迎合新上海人的口味。

方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