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毛主席《沁園春·長沙》賞析

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毛主席《沁園春·長沙》賞析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毛主席《沁園春·長沙》賞析

譯文:

毛主席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看萬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廣闊的天空裡鷹在矯健有力地飛,魚在清澈的水裡輕快地遊著,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毛主席《沁園春·長沙》賞析

面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千萬種思緒一齊湧上心頭)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來決定主宰呢?回想過去,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裡遊玩。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可曾記得,那時我們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幾乎擋住了疾馳而來的船?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毛主席《沁園春·長沙》賞析

賞析:

在中國的史上,第一個大量描繪自然美,並把對自然美的描繪和對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的關切結合起來的詩人是屈原。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優良傳統。毛澤東的詩詞繼承了這個優良傳統。他善於把自然美與社會美融為一體,通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藝術形象,表現出社會美的內容。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毛主席《沁園春·長沙》賞析

這首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鬥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抒發了對中華民族前途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以天下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特別是本詞的最後三句,以設問結尾,巧妙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正像當年中流擊水那樣,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風浪中,激流勇進美學角度從美學上講,崇高美表現於外在方面,體現為高大、遼闊、巍峨、宏偉等壯麗景象。


巍峨、博大、壯闊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詩詞中,以對山川景物的描繪體現得最為鮮明。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毛主席《沁園春·長沙》賞析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七句從內容上看,寫大山,樹林,湘江,船隻,鷹魚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動植物,品類齊全,充滿生機。從寫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視角角度上,有遠近高低,從邏輯上,從點到面,由實到虛,從自然到人類藝術角度中國古典詩詞的藝術表現手法,很講究情與景的交融。這首詞較好地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上闋:“今日之遊”描述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描繪了湘江的秋景。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毛主席《沁園春·長沙》賞析

下闋:“昔日之遊”作者同一個激進的群體發生的關係,追憶了同學時光,抒寫了胸襟和抱負思想層面崇高美表現於內在方面,則為偉大高尚心靈的反映。這首詞的下半闋著重抒情,正是這種偉大心靈回聲的抒發。這種抒發,首先是通過回憶引出的。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毛主席《沁園春·長沙》賞析

千古風流人物,以國為家,以人民百姓為父母,真正的做到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江山如畫,不知多少豪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有幾人敢說糞土當年萬戶侯?可不管世界如何風雲變化,再過千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打下的江山依舊如故,主席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依舊如故!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毛主席《沁園春·長沙》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