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遠走”海外,如今卻有家“回不了”,郭臺銘後悔已晚

富士康“遠走”海外,如今卻有家“回不了”,郭臺銘後悔已晚

呆萌科技圈

03-07 10:18

關注

隨著品牌經濟的發展,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大批國際知名品牌企業也在市場潮流中誕生了。品牌企業的發展,其產業鏈條的不斷衍生,資源利用最大化和技術的專業化,這催生了一大批代加工的企業。近年來,智能手機不斷升級換代,蘋果,華為,OPPO,Vivo 等手機廠商的出貨量的不斷提升,依靠著這些訂單量,代工廠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多。在這些代工廠當中,富士康被稱為“全球第一大代工廠”的稱號,蘋果手機50%的訂單都交由富士康代工,也被稱為了蘋果最友好的夥伴。

由於國際貿易之間的問題,富士康也在尋求著“工業互聯網”的轉型發展道路,在最新財報中顯示,富士康的第一季度營業收入達到了801億元,較2018年同比增長3.12億元。隨著國內市場競爭力的加強,富士康的業績保持穩定增長,在2018年的時候,這隻價值2712億元的獨角獸成功在A股上市。從做電子產品代工到成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世界上40%的消費電子產品都由該企業代工,這樣的一個世界代工廠一直都處於外界輿論的中心。

富士康“遠走”海外,如今卻有家“回不了”,郭臺銘後悔已晚


在其財報中顯示,由於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較2018年分別同比上升了24.43%,這增加了成本的支出。且國內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了成本的大大增加,這加劇了富士康成本支出的壓力。此前富士康推出的一批智能機器人用來代替人力也一度是行業當中熱議的內容,但智能機器人的技術水平還沒全面完善,產品的成果並不能達到人工的水平,這之後也不了了之。

因此,在國內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勞動力成本的增加,許多代工企業也開始往海外轉移,尋求廉價的勞動力。富士康便是將代工廠搬向海外的代工企業之一,在印度耗費50億元建立工廠,相對比國內工人成本,印度工人的成本更加低廉。且由於國內智能手機市場華為,OPPO,小米等廠商的崛起,手機市場的份額逐漸被瓜分,在2019年智能手機出貨量當中,三星在全球手機廠商中排名第一,其次是華為,蘋果排到了第三。

富士康“遠走”海外,如今卻有家“回不了”,郭臺銘後悔已晚


由於國內智能手機市場趨於飽和的狀態,許多手機廠商轉向了新興市場。印度正式新興手機市場的重要代表。這也是富士康耗費50億元在印度建廠的重要原因。但是由於印度工人效率問題,以及設施配套的不完善,如果要提高技術水平就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這對富士康來說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支出。在富士康想重回國內代工市場的時候,國內的許多新興代工企業也在逐漸佔領著市場當中,其中比亞迪便是這瓜分富士康代工市場的企業之一。

富士康“遠走”海外,如今卻有家“回不了”,郭臺銘後悔已晚


說起比亞迪,最先聯想到便是汽車,比亞迪汽車在2019年汽車總銷量達到了451246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的比例達到了219353輛,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連續六年在全國新能源汽車中排名第一。比亞迪的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在汽車行業中都佔據著重要的部分,2019年9到12月份,燃油汽車的增幅分別是35.2%,37.1%,43.9%,30.86%。除了在汽車行業發展之外,比亞迪的業務範圍還涉及IT,新能源,電池,也是國內消費電子產品的代工企業。

還有,比亞迪在2012年開始了代工生產,在2018年的時候,代工生產的營業收入達到了195億元,僅此於富士康的第二大國內手機代工企業。和富士康的代工生產不同的時,比亞迪在核心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擁有自主研發的特色生產線。全球智能手機巨頭三星,華為等代工業務都與比亞迪展開了合作,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比亞迪的生產工廠也遍佈全球,在印度,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都有代工工廠。

富士康“遠走”海外,如今卻有家“回不了”,郭臺銘後悔已晚


縱貫比亞迪的代工之路,早在之前,比亞迪的磷酸鐵鋰電池生產是國內產能最大的企業,從電池零部件的生產再逐步進入3C行業,這也為比亞迪的代工生產奠定了技術基礎。在2003年的時候,比亞迪開始了手機零部件的生產業務,包括手機機殼,屏幕,鐵路版等。在2007年的時候,比亞迪的組裝業務就達到了91.9億元,佔了總營業收入的43.3%。隨著國際貿易之間的摩擦,華為手機代工之路也異常坎坷,比亞迪稱將會與華為簽署全面合作的戰略。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5G網絡等領域都將展開合作,推動比亞迪代工智能化的升級。

富士康“遠走”海外,如今卻有家“回不了”,郭臺銘後悔已晚


比亞迪接手了華為的大量訂單,併為了華為手機專門設立了超級終端的產業園,該產業產能達到了4000萬的級別,手機一年的生產量可以達到4億臺。除了華為之外,比亞迪最大的客戶之一也包括小米手機,小米9的代工全程都是有比亞迪負責的,可見,小米對比亞迪的信賴度之高。隨著5G時代的到來,芯片的生產成為許多企業的核心領域,比亞迪在芯片的研發時間上比富士康的時間更早,技術更先進。比亞迪自主研發的IGBT芯片打破了歐洲,日本等國家的壟斷,這款芯片可以應用的汽車領域,公共交通設備領域。在供應鏈上,實現了芯片生產的自動化,能夠生產5萬片的IGBT芯片,在手機芯片上,比亞迪也投入了大量資金,通過向荷蘭ASML公司採購高端光刻機,實現7納米芯片生產上的突破。

富士康“遠走”海外,如今卻有家“回不了”,郭臺銘後悔已晚


綜上所述,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富士康這個4000億元估值的全球第一大代工企業海外戰略的不斷升級,市場需求的變化也會影響企業的發展。在富士康工廠轉移的同時,國內的代工企業也在蓬勃發展著,比亞迪從汽車,電池領域逐漸擴展到代工領域,尋求多樣化的發展道路。對於富士康的“遠走”海外,看到比亞迪等企業的崛起,郭臺銘想必“後悔”已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