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懂經典物理,就敢猜測原子模型,太膨脹了

關於原子內部結構是什麼樣的問題,早期那些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度也就在如今我們高中階段的知識水平。那時候科學界已經有的物理學基礎就是牛頓力學、電磁學以及熱力學等等經典物理的內容。

只懂經典物理,就敢猜測原子模型,太膨脹了

對於氫原子這樣一個最簡單的原子,它有一個帶正電的原子核以及一個核外帶負電的電子組成,這是當時的科學家們知道的。顯然這兩樣東西放在一塊,很容易讓人想到其結構可能類似一個小太陽系。

道理很簡單啊,電子在核外圍繞原子核運動,依靠庫倫力作為向心力,電荷之間的庫倫力與萬有引力一樣都符合平方反比規律。

只懂經典物理,就敢猜測原子模型,太膨脹了

這樣一個行星模型的原子結構,很容易讓我們想到開普勒三大定律,並且有了微積分,我們不需要實際觀測,就可以從數學上證明,在平方反比引力的作用下,質點將做橢圓曲線運動。

是不是很簡單的思路呢,這個模型經盧瑟福提出後,所有科學家都沒有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有什麼不對的。畢竟微小的原子與龐大的太陽系擁有同樣的結構,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這不就是佛家所說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嗎?

只懂經典物理,就敢猜測原子模型,太膨脹了

等等,是不是哪裡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呢?

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麥克斯韋在實驗的基礎之上提出了自己的方程組,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並且已經由赫茲的實驗所證實。

這樣的話,那麼按照行星模型,電子在軌道上做加速運動,按照理論預言,它就會釋放出電磁波損耗能量,從而進入更低的軌道……如此下去,電子就會逐漸落入到原子核上,根本就不會存在穩定的原子。

只懂經典物理,就敢猜測原子模型,太膨脹了

一個問題出現了:原子不可能像太陽系模型那樣簡單,一定還有我們未知的秘密。

同時期的科學家還在研究原子的發光現象,按照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原子發光應該是連續的,事實上是,氫原子會發射出多條分立的譜線,並不是連續的,好像毫無規律。

物理家們也是很逗比的一群人,當時有一個瑞士數學家巴爾末,此人號稱給他任意一組數字他都能找到規律。現在難題來了,物理學家把氫原子的光譜數據給了巴爾末。沒想到,還真讓他搞出來一個公式,這就是巴耳末系。如果這哥們有機會上《最強大腦》,估計能奪冠。

之所以要提到巴爾末,是因為這個時候,一個丹麥年輕物理學家出現了,他就是玻爾,就是後來因為量子力學跟愛因斯坦展開論戰的那個牛人,他碰巧看到了巴爾末公式。並由此產生了波爾自稱的“二月轉變”。

只懂經典物理,就敢猜測原子模型,太膨脹了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二月轉變”中,波爾經歷了哪些心路歷程。

當時波爾還在盧瑟福的實驗室工作。他在1912年,正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工作的玻爾將一份被後人稱作《盧瑟福備忘錄》的論文提綱提交給他的導師盧瑟福。

在這份提綱中,玻爾在行星模型的基礎上引入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認為原子中的電子處在一系列分立的穩態上。回到丹麥後玻爾急於將這些思想整理成論文,可是進展不大。

轉機出現了,他的一個朋友來看他,給他介紹了巴爾末的氫原子光譜公式。在看到公式的一瞬間,波爾豁然開朗——電子繞原子核運動的軌道可能是不連續的。

只懂經典物理,就敢猜測原子模型,太膨脹了

電子繞核運動與地球繞太陽運動不同,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如果更近一些,它的能量就比原來要低一點;如果地球軌道的半徑可以連續變化,那麼這個能量值就是連續的數值。

而氫原子核外的電子軌道則不同,那些分立的譜線表明,原子中的電子的能量只能是分立的數值,從而說明電子的軌道半徑也只能是某些特定的數值。

波爾因此提出兩點假設:一、原子只能處於一系列不連續的能量狀態中,在這些狀態中原子是穩定的;二、原子的定態是不連續的,因此電子的可能軌道分佈也是不連續的。

從波爾這個假設出發,很容易就能推導出光譜理論中的巴爾末公式,可以精確描述氫原子光譜的規律。不過,這很反直覺好嘛,這樣的原子模型與我們之前理解的經典物理學完全不同。

只懂經典物理,就敢猜測原子模型,太膨脹了

這就好像有一個彈簧振子,在經典物理學中,這個振子可以伸長5釐米、10釐米以及這兩個長度之間的任意位置,如果按照波爾的原子模型,這跟彈簧只能存在於5釐米或者是10釐米的位置上,而沒有中間狀態!如何能讓大多數人接受?

其實,能量處於分立狀態並非完全不能接受,生活中其實處處充滿著分立的狀態,比如吉他上的琴絃,琴絃的的長度一定是半波長的整數倍。我們日常中的鐘表,最小單位一般都是秒,沒有人太關心比秒更小的單位,我們說出來的時間,一般也都是分鐘的整數倍就可以了,你要是帶上小數點後零點几几幾秒,估計大家都能跟你急。

只懂經典物理,就敢猜測原子模型,太膨脹了

結束語

波爾的原子模型是顛覆性的,因為波爾的原子模型開啟了一個物理學的新領域——量子力學。關於量子力學是如何從進一步從經典物理學的大廈中閃亮登場的,留在其它的文章裡繼續為您詳細介紹。

歡迎關注郭哥聊科學,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維,持續輸出高質量的科普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