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驸马巷内出过“驸马”吗?

淮安驸马巷内出过“驸马”吗?

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淮城镇镇淮楼西北隅约300多米的地方,有一条古老幽深的小巷——驸马巷。饮誉海内外的周恩来同志故居就坐落在这条巷内的7号。
作家庞瑞垠在其力作《早年周恩来》一书的开头就说:“驸马巷地处淮安西北角,只是,它为何冠以‘驸马’二字,典出何处,已无从查考。想必历史上它也有过一段‘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日子吧!”
1965年7月5日,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在新疆石河子军恳农场看望内地支边青年,偶然碰上一位从淮安县钦工镇来的姑娘李正兰。周总理在边疆碰上了淮安老乡,非常高兴,拉着小李问长问短:“你家是淮安什么地方的?”“北乡钦工的。”小李答。“噢,乡下的农民出身,那比我强,我是城里的官僚家庭出来的。”周恩来幽默的话语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这时,在一旁的陈毅副总理马上接过话茬:“他是你们淮安城里驸马巷的。那条巷子里过去出过驸马,如今又出总理,你们淮安尽出能人啊!”在场的人听了又都笑了起来。
淮安驸马巷内真的出过驸马吗?那么它典出何处呢?
据方志记载,早在宋、元年代,驸马巷这块地方就是淮安的名胜之地。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修的《山阳县志》上就存有“驸马巷,大圣桥西南,旧有黄驸马祠”的记述。如果再翻开明代文学大师吴承恩的诗文集,我们可看到他写的一首套曲《南吕·一枝花·寿丁忍庵七十》:“唐时万柳池,晋代烧丹灶,刘朝招隐地,宋室等仙桥。城压金鳌,最好是淮阴道,引黄河一水遥。爱你个天生地来上神仙,住居在画不就人间蓬岛。”这首曲中的“万柳池”在淮城西南,“烧丹灶”在今钵池山,“招隐地”在淮城河下,“等仙桥”就在今天的驸马巷内。这些都是当时淮安的名胜古迹。


望仙巷改名为驸马巷是明代初年的事。据《明史》、《淮安府志》和《山阳县志》记载,还在朱元璋(朱重八)当农民起义军领袖的时候,他的堂兄蒙城王朱重四在军营中病重,临终前对朱元璋说:“我身后别无牵挂,唯有独女无娇无人照应,请你把她视为亲生,抚养成人。”说完就闭目长逝。朱元璋不负兄长所托,不仅将无娇抚养大,还把她许嫁给自己的亲随属下兵马副指挥黄宝。无娇也很贤良,同她皇叔父的一大群兄弟姐妹相处和睦,亲如同胞,朱元璋也就格外欢喜她。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做了明代开国皇帝,便破格将他这个侄女封为庆阳公主,封黄宝为驸马都尉,还赐他一个皇室的名字——黄琛。当时有一部分大臣不同意朱元璋的这一做法,他们联名上书,奏本太祖,说皇上的侄女按历朝惯例只能封郡主,不能封公主;侄女女婿也只能封郡马,不应封驸马。朱元璋看了奏章后,龙颜大怒:“吾兄既把无娇托付于孤,就是孤的女儿。若只封她郡主岂不负了兄长之托耶?”于是,大臣们的意见他不仅不予采纳,反而再下诏升任黄琛为淮安兵马指挥使(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一级的司令员),子孙世代沿袭。
黄琛在淮安任职三年,一直住在望仙巷北首(今淮安区勺湖幼儿园对面处)。由于他在维护明王朝统治方面十分尽力,因此深得朱元璋的宠爱和赏识。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又将黄琛调到安徽凤阳,让他看管朱家祖坟。黄琛在凤阳整整30年,最后老死于任所,葬于凤阳虎山。

黄琛死后,刚接位不久的朱元璋长孙明惠帝朱允炆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专门在淮安望仙巷内钦赐一块地方,为他建了一座黄驸马祠,世代享祭。地方官吏便趋炎附势,随之把望仙巷改名为驸马巷,一直沿用到今天。只有“文革”年间曾被“红卫兵”们改名为红光西街。
驸马巷的巷名就是这么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