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抗"疫"當作一場人人都要作答的考試

命題中如何設置恰當的真實情境,以考查學生的綜合素養和關鍵能力,是當前考試命題和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這場全國性甚至全球性的大事件,給每個人出了考題,是真實情境題,而非虛擬的題目,並且幾乎沒有人能置身事外。每個人都要做出自己的答卷,並在這一過程中展現自己的綜合素養與關鍵能力,也在這一過程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加以改進,包括各個崗位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以及作為一般公民的基本素養:如,對公共事務的責任感,對他人的關切,對個人言行的自律,分辨和判斷龐雜信息的能力,時間管理能力,讓自己和周圍人的生活更加豐富有趣的能力,調節消極情緒的能力,甚至基本的衛生習慣等等。只有認真對待這場考試,做好力所能及的該做的事情,並及時查漏補缺,改正錯誤,彌補不足,才能更快地戰勝疫情;越是能夠有意識地把這考試也當作教育過程,不斷檢視自身的長短優劣,進而揚長補短,我們越是能夠在抗疫的過程中學會健康成長。

災難絕非人之所願,但抗擊疫情、抵抗災難的過程,給我們提供了親歷的、鮮活的、複雜的、令人難忘的教育資源。逆行者、捐贈者……無數感人的故事,就發生在眼前。而且每個故事都與我們自身息息相關,讓我們如此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堅韌、複雜與可貴,讓我們雖在物理空間上隔離,但在心理空間上更近,讓我們照見自己、珍惜自己、完善自己,關愛他人、理解他人、寬容他人。

對於同樣的事情,許多不同的描述、不同的觀點,讓我們感受到審慎判斷的重要,也給我們機會運用這些素材學習判斷:考察證據,考察邏輯,考察視角和立場,考察蘊含的情緒情感與立意……由此得出儘可能有根有據的判斷,也學著儘可能有根有據、合情合理地說話、做事。當然,很多時候我們缺乏必要的信息、知識,因此要明白自己的侷限,願意向專業人士請教,願意多聽、多學、多思……

面對從未經歷過的“隔離”生活,在沒有他人為我們制定時間表的時候,如何在斗室之內仍然讓日子“有為、有守、有趣”的生活?我們擁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我們從而有機會鍛鍊自我管理能力:我想做什麼、我該做什麼、我做了什麼,這體現了我們的願望、期許、趣味和能力。在家辦公、在家上學,高質量地做好分內之事;有規律地作息,利用閒暇關注時事、讀書、健體、觀影看劇、製作美食、靜思,保持生活的豐富……

疫情無情地打破了安穩的日子,而抗疫的過程,卻也給我們豎起了鏡子、立起了榜樣、提供了試題、供給了資源……善加利用,則會收穫成長。

(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學生髮展指導研究中心主任 鞠玉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