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雪迎春呼蘭河

飛雪迎春呼蘭河

蕭紅故居前的蕭紅雕像

飞雪迎春呼兰河

爺爺與孫女在園中嬉戲的塑像

春天,最後一次風雪漫卷時,我來到黑龍江哈爾濱的呼蘭河口,想要感受蕭紅曾感受的冷。

想要真正理解作家蕭紅,我想,首先要來到呼蘭河邊,體會她所經歷的寒冷。

血脈裡的牽掛

蕭紅是在呼蘭河邊長大的。這大雪紛飛,寒風呼嘯的春天,她也經歷過。這片地處松嫩平原南部的黑土地,此刻,正籠罩在春雪中,天地一片蒼茫。

雪落下的聲音,是呼呼地、颯颯地,地上雪最薄的地方,也有10釐米厚。

冷,沒飯吃,命運不由自主,可是,蕭紅還是想讀書、想成就自我、想為那個時代更多在寒冷中掙扎的女子發聲。

這,才是真正的蕭紅吧?

蕭紅的血脈裡流淌著呼蘭河水,無論走到哪裡,她始終掛念著這條河與河邊小城裡的人民。

蕭紅最喜歡抒寫呼蘭河邊的景物,四月的柳條、五月的青杏、八月的牽牛花、九月的落葉,在蕭紅作品中都閃耀著自己獨特的光彩,但最讓人震撼的,則是她描寫的呼蘭河的雪和雪後的寒冷。

在呼蘭河口寬闊的冰面上佇立,朔風吹亂了我的頭髮,想想蕭紅,她一生經歷幼年喪母、幾段戀情失敗,以及病痛的折磨……僅僅在世上活了31年,從發表第一篇作品,到1942年在香港孤零零地離世,蕭紅真正用來創作的時間只有9年。

一個女人的芳華,在動盪不安的年代,流離失所,疲於奔命中,留下《生死場》等百萬字傳世之作。1940年,蕭紅在貧病中完成她最負盛名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這部小說以蕭紅自己的童年生活為主線,以細膩的筆觸,深沉的情感書寫了她生於斯、長於斯的呼蘭河。

最珍貴的溫暖

呼蘭河是平凡的。河水冰封可行車的嚴寒裡,行人嘴角都冒著白氣,車伕的手凍裂了,呼蘭城就是在冬日灰灰的色調裡,從蕭紅筆下走向世人。

讀著蕭紅的《呼蘭河傳》,感覺一段歷史復活了:十字街頭熱鬧的商家、東西二道街上的學校,人們跳大神、放河燈……呼蘭人的生活雖然平凡,但踏實又充滿熱望。蕭紅以詩意的筆調,一幕幕寫來,彷彿是一幅幅民俗風情畫。

呼蘭河是苦難的。和20世紀20年代的大多數中國鄉村一樣,呼蘭河是貧窮而落後的。一塊豆腐是他們的奢華大餐,雨後房頂上長出的一簇蘑菇則會引來全院人的羨慕。

蕭紅在《呼蘭河傳》裡塑造了有二伯、王大姑娘、小團圓媳婦等一系列悲劇人物形象。愛呼蘭河的蕭紅又是恨呼蘭河的,她恨圍繞著小城的那些守舊、落後的思想和觀念。

蕭紅是以一條河,在為一座城市、一群人、一個時代立傳。

時代是人的背景,人是時代的註腳。《呼蘭河傳》中人物是不幸的,而蕭紅的一生,又何嘗幸運呢?

蕭紅故居位於今天哈爾濱呼蘭區南二道街,佔地面積3500平米。1911年,蕭紅就出生在這兒一個地主家庭裡。偌大的房子,卻因為生母病故、繼母冷漠,在蕭紅看來是一個無趣也無愛的所在。只有祖父,跟她感情深厚。

北方民居家中一般都有一個種著應季果蔬的園子,蕭紅故居的正房後面就是一個大園子,在《呼蘭河傳》中,被蕭紅稱為“一個具有神秘色彩的後花園”。潔白的雪,此刻覆蓋了園中所有枯葉,也遮蓋了蕭紅曾經的快樂與痛苦。雪中,只有一個老者和小孫女在園中嬉戲的塑像,銘記著蕭紅心中最珍貴的溫暖。

吶喊的聲音

認識蕭紅,一定要從呼蘭河邊開始,這樣你才會聽見蕭紅為自由和人性吶喊的聲音。

她掙扎過、彷徨過、探索過,卻從未停止過抗爭的姿態。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蕭紅創造了別具一格的“蕭紅體”小說風格。

我特別敬佩蕭紅,不管處於何種艱苦困頓的條件下,她都堅持自己的寫作,不為外在的事物牽引。更可貴的是,蕭紅的筆,一直在為普通的東北老百姓發聲。

蕭紅的氣質是冬天的氣質,她的文字寒冷之中深藏著熱情:“我以為,自己原本該一無所戀,但又覺得到處皆有所戀。”

在飽受磨難的一生中,她曾有過無數次“生無可戀”的絕望念頭,但是絕望過後還是對生命深切地留戀。

故居門口的蕭紅塑像是最打動我的雪中風景,塑像全身潔白,卻沒有被白雪的白掩蓋光彩,反而是在風雪漫卷中更加沉靜、堅韌、眉目生動。

一個命運坎坷的青年,一個思想鋒利的女作家,當這兩個形象合而為一時,才是完整的蕭紅。她的文字,刺穿了那個時代!

蕭紅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文學洛神”,可誰又知道,她文學光環的背後,有那麼多無人能懂的悲涼。我想,孕育了她的呼蘭河應該是最懂她的,那是一個母親對女兒的信任與期許。

蕭紅故居前,現在已經成了人們休閒娛樂的所在,雪中有跳廣場舞的、舞劍的,甚至還有幾個人在打撲克。而呼蘭河口溼地公園,夏天可戲水,冬天可滑雪,佳景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當年離家出走的蕭紅,一定想象不到今天的呼蘭河能有今天這樣祥和幸福的氛圍。她如果見到會欣慰的。

已經3月了,雖然“花還沒有,人們嗅不到花香”,但飛雪冰封的呼蘭河下,我聽到了春天即將綠意流淌的聲響。呼蘭河兒女盼望的春天,很快就要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