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養成自我學習的好習慣呢?

《中國中小學寫作業壓力報告》。報告顯示,91.2%的家長有過陪孩子寫作業的經歷,其中每天陪寫的家長高達78%。75.79%中國家長和孩子因為家長陪寫作業而發生過矛盾。

浙江金華市金東區實驗小學發出一份公約《讓家長告別檢查作業》,公約提到“我們希望學生擁有這樣的認識:檢查作業是我自己的事,不是媽媽的事……從今天起,我們想改變“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現狀,取消規定家長為孩子家庭作業簽字的要求……”同時,該小學還發布了公約的學生篇。

內容大致如下:“認真完成作業,是每一位學生的基本職責!我們想改變這樣的寫作業場景:媽媽在身邊嘮叨不停,爸爸在桌旁眉頭緊鎖……從今天起,給我一方書桌,給我一份安靜,我會成為作業的主人……”為學校的這種做法點贊,各位家長有沒有想過,孩子不獨立做作業,對他們自身會有哪些危害呢?

如何讓孩子養成自我學習的好習慣呢?

孩子為什麼不愛寫作業,可以反過來問,孩子憑什麼要愛寫作業?其實很好理解,當大人沒有生存壓力的時候,我們也不想上班吧。除了做作業是一件費時費力又費腦的事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你讓孩子寫作業時,他接收的信息其實是:被命令、被控制。當人們大腦接收到的信息是“命令”或“控制”的時候,大腦的第一個反饋其實是“拒絕”,而不是“行動”。所以說,當你命令孩子寫作業時,他已經本能在抵抗了。

那麼,家長們應該怎麼做呢?

1.培養孩子的時間規劃意識

時間管理的能力,不能一下子獲得,而孩子小時候,其實就有一個重要的學習時間管理的機會——自己管理做作業的時間。完成作業總共需要多長時間,每一項需要多長時間,幾點開始,幾點能做完——習慣於獨立做作業的孩子,會有這樣的概念,而習慣於爸爸媽媽盯著、陪著寫作業的孩子,則往往顯得更缺乏時間觀念、更缺乏時間上的自律。爸爸媽媽說“你得寫作業了”,“好,我去寫作業”;“你快點寫!”“好,我快點寫”。“你怎麼還沒寫完?你就是磨磨蹭蹭!”越是被這樣督促著的孩子,在爸爸媽媽眼裡,越是磨蹭。

爸爸媽媽常常沮喪地發現:陪孩子寫作業陪了好幾年,孩子磨蹭的毛病一點沒改,效率完全沒有像大人希望的那樣,大幅提升。

開始,需要家長與他一起規劃時間,明確每晚寫作業的時間。到了規定時間,就必須安安靜靜、專心致志地坐在書桌前,不能邊寫邊玩。一旦發現孩子有作業拖拉的苗頭,要及時地干預並制止。

可以給他一個小鬧鐘,讓他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某項作業。家長不能簡單地對孩子說一句“你好好寫吧”便走開。做作業的理想狀態是:孩子會抓緊時間、全神貫注、一氣呵成地完成作業。但是,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養成迅速完成作業的時間也不同。

有的孩子,能極快地形成這一好習慣;有的孩子,則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甚至長達數年;還有的孩子,習慣養成之後,可能會因為某一個偶然事件,又將好習慣丟掉了...這些都需要家長給予及時的關注,及時地對他進行引導,及時地予以糾正。在他經常拖拉的時候,甚至可以採取一定的懲罰措施。在孩子快速而有質量地完成作業之後,家長還要讓他學會自己檢查作業,發現並糾正錯誤。作業完成之後, 家長還可引導孩子合理地安排入睡前的時間。這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能力。這種能力越小養成,對其今後的成長越有幫助。


如何讓孩子養成自我學習的好習慣呢?


2.給予孩子獨立空間,讓孩子獨立思考

在快餐店裡遇到的一對寫作業的母女,場景是這樣的:一位四五年級的小姑娘忙著寫作業,她媽媽坐在對面陪著。小姑娘寫一個題目,就抬頭看一眼媽媽。要是媽媽點點頭,“這麼寫對的”,小姑娘就低頭繼續寫,要是媽媽搖搖頭,“這麼寫不對”,小姑娘就停下來,等媽媽解釋。孩子很乖巧,媽媽也很耐心,但這樣陪寫作業,還是讓人覺得不大妥當。

小姑娘太依賴於媽媽的判斷了,媽媽又太積極、太主動、太事無鉅細了,假如孩子不在媽媽眼皮底下,而是在課堂上,或者考試的過程中,她能寫一個題目就等一下老師的評判嗎?上學是孩子上學,不是爸爸媽媽上學,孩子上學除了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思考。

如果孩子寫作業時,爸爸媽媽總是陪在旁邊,孩子不免就變得依賴大人,總想著讓大人看看自己做對了沒有。給孩子獨立做作業的空間,不是說不能干擾的空間,而是說不要盯著孩子做作業,不要讓孩子有種被監視的感覺。哪怕孩子在客廳做作業也可以,只是不要盯著他。例如,有些家長雖然給了孩子單獨一間房間做作業,但是,在孩子做作業的過程中不斷地去看孩子有沒有認真做作業?做多少了?什麼時候能完成?有的家長甚至偷偷摸摸地看孩子,或一看到孩子休息、發呆時就立馬督促。

如此,會讓孩子產生緊張、焦慮情緒,產生不被信任的感覺,並且會讓孩子感覺是給家長做作業似的。所以,在孩子做作業的過程中,家長應該去忙自己的事情。就算想問孩子做多少了,也應該用輕鬆、大方、信任的語氣。人的骨子裡都討厭監工,討厭被支配和督促。不能把孩子當成機器一樣,不可以發呆。有些孩子在做作業的過程中,一遇到點小問題就問家長。家長如果輕易給孩子解答問題,就阻礙了孩子自己思考的過程。所以,每當孩子問問題時,家長首先要用反問和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自己進一步思考和解答問題;其次讓孩子自己對照課本尋找答案;如果還不會,就耐心地和孩子探討答案。


如何讓孩子養成自我學習的好習慣呢?


3、注重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

有的家長說,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高材生。其實這樣做本身的出發點就是錯誤的,違反了教育規律,也反映出這些家長的虛榮心太強烈了。

2004年,哈佛大學拒絕了164個SAT考滿分的中國學生。(SAT:學術能力評估測試,由美國大學委員會主辦。SAT成績是世界各國高中生申請美國名校學習及獎學金的重要參考,滿分是2400分)其中,有位家長質問學校:“為什麼不錄取我女兒?”哈佛回覆一句話:“您女兒除了滿分,什麼都沒有。”同一年,哈佛以全獎錄取了一名中國學生。這名學生來自甘肅,SAT只考了1560分。但是,他在高一時,發明了一種過濾水裝置,免費提供給附近村莊的農民。

2010年的中外校長論壇上,哈佛校長說:“哈佛需要知道,一個學到了很多知識的學生,是否也具有創造性;是否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動力,去探求新的領域;除了本專業的領域,是否關心其他領域的東西,是否有廣泛的興趣……”讓孩子學會許多東西,並不是要把他變成那種呆頭呆腦、書呆子似的人,家長應該對孩子長大成人後的行為負責。如果孩子只是成為一個滿腹經綸,知識豐富卻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不能對其他的人有所幫助和貢獻。像這樣的人,也是很可惜的。

作為父母,你要明白:“我把孩子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才”就夠了,你做了,就是培養出了高材生;如果為了成為高材生而培養孩子,甚至是想通過對孩子的教育來掙得名聲和利益的話,那麼,你的教育剛剛開始就已經結束了,你的孩子也不會有好的結果。

有家長說綜合能力太多了,先重點培養哪一方面呢?那我告訴大家,首要的選擇是語言表達能力。每次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彬彬有禮、侃侃而談,很多家長心裡都不是滋味。因為比起別人家的孩子,自己家的孩子實在是太令人頭疼了:在家是話嘮,出門變“啞巴”;上課不敢舉手發言,也不敢參與班級競選;在家又唱又跳,學校有演出卻從來不敢上臺表演......不少家長甚至開始懷疑:是不是孩子性格不好?是不是孩子不夠聰明?我要告訴你,其實真不是。

孩子在集體中沒有存在感、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容易結交朋友……不是性格不好不聰明,而是因為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足。一旦孩子有了語言表達能力,他就會變得有自信、敢表現;他的理解能力也會更強,思維邏輯都會顯著優於一般的孩子。

所以說,孩子的語言表達水平,決定他未來的競爭力。但在語言表達的學習過程中,家長和孩子往往會遇到以下3個問題:語言表達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所以會無從下手;培訓班良莠不齊,孩子的時間寶貴;大部分課程內容和孩子現有水平不匹配,教學方式也不適合孩子。怎麼辦?其實,專業的課程需要專業的人來教。說明您沒有找對老師,只要找到專業的老師這些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歡迎留言討論,更多讓孩子自覺學習的好習慣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