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歸教育本質,“未來學校”可期

疫情突如其來,雖非抗“疫”前線的教育也遭遇嚴峻挑戰。

“停課不停學”的政策下,在線教育成為學校應對疫情的必經之路。事實上,把課堂從線下搬到線上,並不是個新鮮產物,近些年在線教育市場持續火爆。不過,疫情之下,千萬級“不請自來”的流量浩浩蕩蕩湧向在線教育平臺,也讓在線教育的亂象叢生一覽無餘:平臺卡頓、掉線,學生學習效果不佳,教師網絡教學經驗不足,父母無奈成助教等問題突出。

這些問題的背後所暗藏的,其實是在線教育在我國目前教育生態中的不適,正是由於在線教育沒能夠很好地融入我國的教育生態,才導致了由於“停課不停學”而不得不“全民”在線學習,進而暴露出種種問題。這些問題包括: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與學的模式應該是什麼樣的?在線教育的技術、人員、制度應該如何配置與改進完善?

形式的改變與教育內涵不相沖突,關鍵是我們需要成熟的技術、理念來適應新的形式並支撐起內涵。也正因為如此,疫情過後,更好地正視各種在線教育暴露的弊端,從而推動在全社會形成更加立體、高質量的教育體系;使在線教育的介入真正實現教育的本來目的;利用好新技術改造傳統教育模式;以及在時下轟轟烈烈的智慧校園中,除了關注技術問題、資源平臺,更應關注系統化建設之外的教育元素,才能讓我們的在線教育真正達成教育的目的。

邁入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曾經無限期待,孩子們可以在智能化的“未來學校”上課。這次“疫”外,或許已加速吹響了“未來學校”轉型發展的衝鋒號——所有的教育變革,最難的從來不是技術,而是如何迴歸教育本身。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張英 黃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