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現實:攝影創作不應只做到“寫真”

超現實:攝影創作不應只做到“寫真”

“大山深處的變遷:留守兒童的新家”系列之一 陳杰

超现实:摄影创作不应只做到“写真”

“流水線上的愛情”系列之一 賈代騰飛

【藝像評說】

今天創作何種影像能適應這個時代的需求,以迎合藝術未來的發展走向,是攝影人,尤其是以攝影為生的職業攝影師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作為從事攝影教育的教師,這也是我時常感到困惑的難題。

正如北京電影學院陳山教授所說:“生態決定個體”,今天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急遽變化的時代,經濟環境、文化環境及媒介環境在迅速更新,攝影作為攝影師反映現實、表達自我的媒介,其發展走向勢必受到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此要想認清攝影當下的定位與功能,攝影師必須站在多維度,結合時代與環境因素去認識、把握影像文本的文化含量。

攝影在當下應當發揮怎樣的功能,攝影師創作何種影像能適應時代需求,這需要從文化環境中尋找答案。中國的社會環境正經歷著轉型的變革期,受全球化浪潮的影響,在文化方面體現出後現代文化轉向的特徵。

在表現形式上,古典文化和現代主義文化都具有完整統一的有機結構,有一以貫之的故事情節和主題思想;而後現代文化則缺乏完整的故事與主題,或者說只有自我顛覆、自我解構的故事和主題,也不講究完整統一的有機結構。古典文化和現代主義文化都刻意追求深層的意義或永恆的價值,因而要求欣賞者反覆玩味甚至痛苦思索;後現代文化的閱讀是非解釋性的、消遣的、輕鬆的,並且是一次性消費的。

中央美術學院王春辰教授認為,今天藝術的價值不再滿足於反映世界、描述世界,而是力求對藝術形式革新進而將對現實的反思轉換成一種隱喻,使視覺文本具備反傳統的顛覆性。而攝影作為藝術的一個分支,很顯然僅將其定位在“寫真”的角色是遠遠不夠的,要使影像具備強大的生命力,攝影師也需要建構自己的超現實文本。這種“超現實”是以深入現實為基礎,通過攝影師將個體思想和個性化的表達融入作品,進而賦予作品一種超現實主義的氣息,使作品具備開放性,為讀者提供對現實解讀的立體化視角。

技術與媒介,也是影響當今攝影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技術不斷更新、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攝影的專業門檻大大降低,光場相機的誕生、軟件修圖製圖功能的改良等,使今天一個不會拍照的人只要擁有想法,利用技術手段即可獲得一張具有精良影像品質的照片。同時,攝影的數字化與新媒體環境和手機的結合,使圖片的生產和傳播更為便捷。我們已經迎來了攝影的平民化時代,在一些重要事件的現場,各大媒體所刊登的影像已不再僅僅有專業攝影記者使用專業相機拍攝的照片,而且有愛好者使用手機獲得的圖像。職業攝影師面對如此巨大的挑戰,該何去何從?在人人攝影的時代,技術已然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攝影者通過革新畫面形式表達自己的觀念。

傳播學學者喻國明教授也提到“技術與媒介的更新正在重新改寫表達方式與表達原理”。面對這樣一種媒介環境,受眾對圖像信息的接收體現出自立性與參與性,他們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對圖像有了自我判斷和主動選擇,傳授雙方的關係漸漸模糊,因而攝影者不能僅僅滿足影像作為記錄現實的載體。要創作高品質的影像,攝影者就要試圖建立創作視角的多維度,打破攝影的具象表達,將對現實的深刻理解轉換成一種象徵、一種比喻,使影像超越現實,使人們在攝影者新鮮的觀察方式與理解方式中,獲得對現實更為豐富和深遠的理解。

基於上述理由,今天的攝影人應當建構影像的超現實文本。那麼如何建立影像的超現實文本呢?這仍舊需要從多維度進行思考。

其一,建立超現實文本應當站在連接歷史與現實的維度上。

作為中國攝影師,需要具有文化自覺、文化自省,利用手中的媒介講好中國故事。處於快速變革和轉型中的中國有諸多可供攝影人挖掘的題材,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獲獎者陳杰提出,中國本身就是一個超現實本體。要基於這個超現實本體,挖掘有價值的內容信息,建構影像的超現實文本,攝影者就需要帶著一種問題意識,帶著一種文化反詰的態度深入現實,捕捉具有象徵意義的富有矛盾衝突的事實。所謂“超現實”,是不做現實的刻板反映者,而是攝影人藉助自己的靈感與想象使影像成為信息、情感的複合體,這種複合體不是呈現客觀事物的單一橫斷面,而是如一枚鑽石反映現實的多個切面。攝影人要在畫面空間裡注入一種超現實主義氣息,就需要站在歷史的維度上審視現實,為讀者提供一種新的視覺感受和精神體驗。

其二,要建構影像的超現實文本,還需要站在連接客觀與主觀的維度上。

青年攝影師賈代騰飛的作品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就在於影像結構中具備超現實主義的氣質,其在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時強調:“要想使自己的視覺表達獨具匠心,不僅要關注現實,更重要的是在作品中尋找自我。”也如藝術評論家蘇珊·桑塔格所言:“攝影不僅是那一實物的明證,更重要的是誰看到了那一事物。”攝影者要想使照片超越事實本身,引發人們的無盡思考,不僅要深入現實,還要在眼前事物中尋求獨特的精神感受,開拓清新的精神空間。賈代騰飛的作品《流水線上的愛情》,用自己的敘事方式詮釋了農民工的生存現狀和情感狀態,通過其夫婦二人在廠房流水線旁的婚紗合影照片,使我們不僅看到流水線上的愛情,也看到他們流水線般的人生,為人們理解現實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而談及在作品中,攝影師要如何尋找自我,尋找超越現實的靈感,其方法即走出攝影之外,到哲學、人類學、史學、文學等學科中尋求知識的積累,繼而在事物深層進行文化思考。

(作者:延婧,系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