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值得一看的抗日剧,四万万男儿报国志,中华儿女赤子心

抗日战争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一场抗击外邦的民族战争。


壮士出陕,奔赴战场

四万万男儿报国志,中国儿女守土心

山河未复,何处是家乡?


然后整个影片就围绕中国军队在中条山与日军展开的斗争讲述,中国军人通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使日军未能过黄河进入陕西。(历史上中条山战斗确实存在,日军也确实始终未能从山西境过黄河打进陕西)

《河山》:值得一看的抗日剧,四万万男儿报国志,中华儿女赤子心

1、虽然剧中大多数人物都使用化名。比如第二战区最高司令阎锡山在片中化名为总指挥,被誉为“中条山铁柱子”的孙伟如将军化名为宋军长……但是影片基本符合历史事实。

2、服装、武器、战斗也都很考究。

3、背景音乐尤其赞,不同的场景都有合适的背景音乐,再加上整体的节奏,观看过程代入感很强。

4、最让我欣赏的就是贯穿整个影片所展现的那种家国情怀。不管是国产党还是国民党;不管是战场还是敌后;不管是军人还是百姓。面对日本侵略者那种有志人士表现出来的守土决心让我深深感动。


一个国,两个党,四方儿女

片中既有国民党,还有共产党;既有陕军,还有川军晋军中央军。虽然中间有着各种的摩擦与敌对,但是面对日寇,他们共同的守土决心都不容置疑。

《河山》:值得一看的抗日剧,四万万男儿报国志,中华儿女赤子心

(卫大河和高晓山,有没有人感觉左边的高晓山长得很像撒贝宁)


特别是片中的分属不同的阵营的卫大河和高晓山这一对主线人物。高晓山一开始是共产党阵营红军团长,卫大河是国民党阵营的团长。在战斗中高晓山还冒充中央军混进部队俘虏了卫大河。所以卫大河一开始对高晓山是特别仇视的,所以两人斗嘴的过程也为这部抗战影片带来了不少难得的笑点。只是这种斗嘴从一开始的仇恨变成了后来的惺惺相惜。在逐渐相处的过程中两个同样有着赤子之心的军人都彼此了解了对方,变成了好朋友,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好朋友。

最终,高晓山为了救卫大河牺牲了生命,卫大河最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想作为一部影视作品这应该是最好的结局了吧。

军民同心,共御外辱

片中的大柳镇算是一个支线剧情,戏份不多,但是在片中的分量却很足。

大柳镇陕西的一个镇。是片中主角卫大河的家乡,卫大河父亲是当地最大的地主。在日军还没有打到陕西的时候,大柳镇的父老乡亲把一个个年轻后生、一袋袋粮食都送向战场。青年打完了送中年,中年打完了送老年和少年。最后连最大户的卫大河他们家每顿饭都只能穿带补丁的旧衣服,每餐只能喝稀粥了。

《河山》:值得一看的抗日剧,四万万男儿报国志,中华儿女赤子心

一趟趟送去前线

送去的不仅仅是新兵,是粮草

更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守土卫国心

《河山》:值得一看的抗日剧,四万万男儿报国志,中华儿女赤子心

一趟趟拉回来

拉回来的不仅仅是牌位,是牺牲的将是

更是中国军魂,是中华儿女誓死卫国的信念


总结:可能现在像这种抗日剧,战争剧已不再受欢迎。但是平心而论,在这种题材上这确实是一部好剧。历史需要正视,更需要铭记。也希望中国的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好,像各行各业一样,慢慢追上世界先进水平。最后,用这部剧主题曲《河山》上的几句歌词来结束文章:

你面朝黄土 将人心富庶

我迎着日出 全力以赴

每一次征途 都难料归路

仍有千家万户 一路上与我风雪相扶

何以称英雄 何以为光荣

忠诚在胸 壮阔河山生死与共

悲怆的战鼓 满身的伤负

这一身铁骨 卫我故土

你不问辛苦 为胜利付出

我才能阔步 义无反顾

家国的托付 以命守护

哪怕粉身碎骨 也绝不停下金戈的挥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