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抱龍峪

長安區子午街辦所轄沿環山路的秦嶺峪口共有三個,分別是子午峪、天子峪和抱龍峪。抱龍峪距西安30餘公里,位於三個峪口之間,東接天子峪,西通子午峪。整個峪道北自抱龍峪村,南至抱龍峪與子午峪的分水嶺土裡梁,西南和東南方向與石砭峪、喂子坪相接,總長大約10公里。可以說,抱龍峪就像一條長龍貫穿於秦嶺北麓腹地,北望神禾塬,東西南三面為眾峪口所環抱,地理位置十分獨特。據史料記載,抱龍峪原名豹林峪(也稱豹林谷),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北宋文學家、史地家宋敏求《長安志》中,清康熙《長安縣誌》也有“豹林谷在終南山麓”的記載。直到民國年間《咸寧長安兩縣續志》上,仍稱此地為豹林峪。今天的抱龍峪一名實際出現的時間較晚。和子午峪、天子峪一樣,直到民國年間,抱龍峪進峪口不遠處就屬於寧陝廳地界。

秦嶺抱龍峪


豹林峪之名從何而來,現在的人說不清,有地理學家分析說,一千多年前,秦嶺北麓生態環境良好,樹高林深,是動植物理想的生存之地,山裡時有虎豹出沒,豹林峪一名讓人望而卻步,類似於武松打虎的“景陽岡”,提醒老百姓進山有危險,須結伴而行。

如今,知道豹林峪的人不多,抱龍峪卻是聞名遐邇。傳說此峪與唐太宗李世民有關:據說李世民曾到過天子峪(這也是天子峪之名的由來),長於喂子坪,戰亂時期,為逃避追兵,宮女將他從抱龍峪中抱出,抱龍峪由此得名。有關此瀑布,還有一個久遠的傳說。相傳1000多年前,山間的羊腸小道上,一位宮女神色倉皇地抱著小王子至此,山崖間突然沒有了路徑,只見溪水潺潺,順勢而下。聰明的宮女便讓他順水而漂,到達平緩之地小王子竟毫髮無損。因此,當地人給這一瀑布起名“神龍瀑”。此瀑布由注水崖一瀉而下,水量較小時,如綢如練;雨水大時,又如蒼龍翻騰。

秦嶺抱龍峪


抱龍峪最有名的就是抱龍峪瀑布,又稱龍王廟瀑布和石門子瀑布。抱龍河流淌到石門子附近,河道上驟然出現一道陡坎,河水飛流直下幾十米,形成一道壯觀的瀑布。冬日,山裡零下十幾度的低溫,瀑布的水流會凍結成冰柱,並逐漸增大,寬闊的巨瀑高懸在崖壁之上,高達20多米,天然形成一座龐大而精巧的冰雕藝術品,玲瓏剔透,陽光照射之下,壯觀奪目。每至飄雪季節,許多驢友遊人不顧寒冷,專程來此目睹冰瀑奇觀。有關此瀑布,還有一個久遠的傳說。相傳1000多年前,山間的羊腸小道上,一位宮女神色倉皇地抱著小王子至此,山崖間突然沒有了路徑,只見溪水潺潺,順勢而下。聰明的宮女便讓他順水而漂,到達平緩之地小王子竟毫髮無損。因此,當地人給這一瀑布起名“神龍瀑”。此瀑布由注水崖一瀉而下,水量較小時,如綢如練;雨水大時,又如蒼龍翻騰。瀑布隱於深山,周圍地勢險要,平日除驢友外幾乎無人光顧。瀑布下有座小廟,順著一條小路爬上去,便到了廟跟前,探身進去,裡面無人,香案上供奉著玉皇大帝和龍王。據村幹部講,這廟是村民自發而建,有好多年了,廟雖小,但知道的人不少,每年農曆三月初八、六月初八和十月初八為廟會日,前來趕會的人可達千人。轉過一個山樑,發現一山洞,此洞名為燕光洞,依山勢而建,洞內塑有神像。旁邊立有此洞重建功德碑。張武學書記說,抱龍峪這一帶民風淳樸,現在生活好了,山裡人厚道,都願意捐錢修廟,意在積福行善,澤蔭後代。

秦嶺抱龍峪


抱龍峪因離唐代的都城長安極近,千百年來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續高僧·普安傳》有這樣的記錄:周武滅法時(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京城長安名僧釋普安棲隱於終南山梗梓谷(即天子峪))西坡“深林自庇,廓居世表,潔操泉石,連跡魚禽”,繼又“引淵法師同上林野,披釋幽奧,資承玄理”。高僧普安雖在梗梓谷建寺修法,但有考證稱他曾廣遊終南山,曾從梗梓谷入豹林谷(即抱龍峪),在此隱居留下足跡。

种放是北宋著名隱士,他才識過人、傳教著述、參與朝政,受到了宋真宗的重用。他長期隱居於豹林谷,寄情于山水之間,但與其他同時代的隱士一樣積極有為,人生豐富多彩。另一位隱士高懌,自幼聰慧,十三歲能屬文,通經史百家之書。他“聞种放隱終南山,乃築室於豹林谷,從放受業。”高懌敬仰种放的才幹,受教於种放。而才氣畢現的高懌更令种放稱奇,以致與高懌相處時,不敢把他當成弟子。高懌與同時代的張蕘、許勃並稱“南山三友”,留下千古佳話。

秦嶺抱龍峪


秦嶺抱龍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