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龍峪 青山紅葉銀瀑見證千年傳奇 文

抱龍峪 青山紅葉銀瀑見證千年傳奇 文/周媛

10月底11月初,天氣漸涼,城裡陰雨不斷,山裡的寒冷自不必說。然而秦嶺就是這麼神奇,有些地方已經飄雪,冷寂蕭瑟,有些地方則是秋景醉人,漫山紅葉,有點“停車坐愛楓林晚”的意思。一個週末,一大早太陽便從雲層中噴薄而出,天終於放晴,於是向抱龍峪出發了。

從西安出發,走子午大道、過環山公路,再沿著子午街辦抱石路一直往南,三公里左右即到抱龍峪的峪口。

抱龍峪古時曾叫豹林峪

長安區子午街辦所轄沿環山路的秦嶺峪口共有三個,分別是子午峪、天子峪和抱龍峪。抱龍峪距西安30餘公里,位於三個峪口之間,東接天子峪,西通子午峪。整個峪道北自抱龍峪村,南至抱龍峪與子午峪的分水嶺土裡梁,西南和東南方向與石砭峪、喂子坪相接,總長大約10公里。可以說,抱龍峪就像一條長龍貫穿於秦嶺北麓腹地,北望神禾塬,東西南三面為眾峪口所環抱,地理位置十分獨特。

一路上,溪流潺潺,從山澗順流而下,這就是抱龍河,又稱豹林谷水,它由抱龍峪中的諸多小溪匯聚而成。抱龍河從山谷穿行10公里,到抱龍峪埡口,之後北流出山經劉家坑、子午鎮東門外,向西北流至張村與子午河匯合注入滈河。古時抱龍河曾為跋涉於峪道的人們解渴消暑,還有灌溉功能。抱龍河水量雖不大但四季不斷,水流清澈,水質甘甜,蜿蜒曲折,浸潤著山谷峪道,滋養著一方百姓。

據史料記載,抱龍峪原名豹林峪(也稱豹林谷),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北宋文學家、史地家宋敏求《長安志》中,清康熙《長安縣誌》也有“豹林谷在終南山麓”的記載。直到民國年間《咸寧長安兩縣續志》上,仍稱此地為豹林峪。今天的抱龍峪一名實際出現的時間較晚。和子午峪、天子峪一樣,直到民國年間,抱龍峪進峪口不遠處就屬於寧陝廳地界。

豹林峪之名從何而來,現在的人說不清,有地理學家分析說,一千多年前,秦嶺北麓生態環境良好,樹高林深,是動植物理想的生存之地,山裡時有虎豹出沒,豹林峪一名讓人望而卻步,類似於武松打虎的“景陽岡”,提醒老百姓進山有危險,須結伴而行。

如今,知道豹林峪的人不多,抱龍峪卻是聞名遐邇。傳說此峪與唐太宗李世民有關:據說李世民曾到過天子峪(這也是天子峪之名的由來),長於喂子坪,戰亂時期,為逃避追兵,宮女將他從抱龍峪中抱出,抱龍峪由此得名。

由峪口往裡走,順著山路彎曲前行,五六分鐘就來到抱龍峪村。此村是抱龍峪中唯一的一個小村落,村支部書記張武學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他介紹說,抱龍峪村現有136戶,438人,實施退耕還林後,村民從山裡遷出,現在山裡面除了經營農家樂的,再無住戶。

經常進山的人一提起抱龍峪,都會說:“那兒的農家樂很有名。”因為附近就是子午大道、長安大道,通往抱龍峪的道路比較平緩,加之抱龍河從村中流過,常年不息,有山有水有路,使抱龍峪村有了發展農家樂的先天優勢。村裡的農家樂從2008年發展起來,目前有38戶在經營。發展農家樂會不會對抱龍河造成汙染?張武學書記說,為了防止河道汙染,村裡早些年就鋪設了排汙管道,建了沉澱池,經營農家樂產生的汙水全部順管道流入沉澱池,經沉澱後二次利用。

村委會門前有一棵大柿子樹,枝頭上掛滿了紅彤彤的柿子。張武學說,現在封山育林,村民不種地了,村民們收入的一部分來自山裡的小雜果,如核桃、柿子、板栗、獼猴桃等。柿子樹對面的青石上擺著幾個籃子,裡面盛著黃燦燦的木瓜、野生獼猴桃和紅燦燦的山茱萸,都十分新鮮,一位大媽邊曬太陽邊守攤兒。大媽姓肖,70多歲了,就是抱龍峪村人,她說兒女都在山外打工,她平時獨自住在老屋。仔細看這木瓜,跟水果店出售的不同,外表像梨子,很堅硬,聞起來有一種獨特的香味。旁邊一婦女正在石板上切木瓜片,四周案子上全曬著木瓜片,我拿起一片嚐嚐,又酸又澀。婦女笑說,這是泡水喝的,加點冰糖,酸甜可口,能理氣和胃。村幹部介紹說,這種藥用木瓜是山裡特產,其他地方很少見,村民們出售的木瓜等小雜果沒有經過任何汙染,很受城裡人歡迎。我發現這周圍房前屋後種了不少木瓜樹,樹幹高大,樹上結了不少果子。老太太給我挑了三個木瓜,五塊錢。

抱龍峪 青山紅葉銀瀑見證千年傳奇 文/周媛

秋色爛漫黃櫨子火紅賽楓葉

趁著天氣好,一行人向抱龍峪進發了。張武學介紹說,整個抱龍峪面積1萬多畝,實行天然林保護工程後,山裡植被保護得非常好,現在是山裡最美的季節。

走不多遠,便到抱龍峪中很有名的地方——石門子,這裡地界較為開闊。張書記指著一片山巒起伏、叢林密佈的地方說,這就是周王斬龍頭的地方。傳說周王為當天子,把秦嶺72峪的龍頭都砍了,唯獨抱龍峪的龍頭被某神聖抱住化作石頭留在石門子。這個傳說在當地家喻戶曉,人老幾輩津津樂道。抬頭看,遠處的山樑如盤旋的一條長龍,前方一塊巨石如龍頭昂起,十分傳神。

從石門子往上,就沒有大路了,不能開車,只能徒步了。山路曲折,高低不平,兩旁蒿草齊肩高,稍微走慢點,前邊帶路的人就從視線中消失了。山裡手機沒信號,聯絡只能靠呼喊。

越往裡走,山氣愈濃,深秋的峪道內就像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明媚的陽光下,峪谷兩側,綿延十多公里,漫山遍野的紅葉、黃葉恣意地綻放著,透著蓬勃的生命力,特別是紅葉,紅得純正而熱烈,層層疊疊如雲蒸霞蔚一般。很多人只知道秋天楓葉很紅,其實山裡最紅的不是楓葉,而是一種叫黃櫨子的灌木,葉片不似楓葉,圓圓的,摸之光滑。一路上,子午街辦的林業專幹張軍介紹著山裡豐富的植被,他對各種植物的生長情況及特性十分內行。他說從植物學的角度講,樹葉變紅主要是因為葉片中含有胡蘿蔔素或花青素,入秋以後,黃櫨葉中花青素增多,氣溫的下降又使葉綠素被破壞,因此綠葉變成紅葉。而峪谷因特殊的地理環境,晝夜溫差比開闊地帶更大,使花青素形成更多,因此樹葉顏色更紅。除了黃櫨子外,葉子黃燦燦的是野生樟樹,綠色的是鐵匠木,山樑上還有大片高聳的松柏。在一個山坳裡,我們還遇到珍貴的秦嶺紅豆杉,應該有上百年曆史,長勢茂盛。

抱龍峪的植被覆蓋率幾乎達到100%,除草木繁茂外,山果也十分豐富。山坡上隨處可見柿子樹,樹上結滿小燈籠般的紅柿子,有膽大的驢友攀至樹杈上,摘下柿子拋下來,樹下的人便飽了口福。村幹部介紹,山裡核桃、黑葡萄、五味子、板栗也不少,還有一種叫八月柞的野果,味道類似野香蕉。這些野果村民摘一些拿去出售;遊客採摘圖個樂趣;給小動物留一些,保持生態平衡,還有一部分就落到地裡,化成肥料。當地村民說,僱人摘果子成本太高,平時也忙不過來,現在來錢營生多,不靠這個,因此造成滿坡的野果無人收的情景。

張軍介紹說,從2002年開始,峪道內25度以上的坡地全部實施退耕還林,栽植核桃樹4萬多株,村民享受國家補貼,收益還不錯。村裡還利用三年時間,將抱龍峪沿河兩岸及撂荒地、宜林荒地進行綠化,裁植油松30多萬株,現在油松已長到近一人高,女貞、櫻花樹也廣泛栽植,徹底改變了峪道兩岸的生態環境。

一路上不時碰到撿拾垃圾的村民,他們滿臉的土和汗,衣服也被樹枝掛爛,發現了包裝袋、飲料瓶之類,就是下溝過河也要清理乾淨。張軍說,近些年,村裡在山上配備了護林員、病蟲害監測員,他們在深山中看山護林,保護環境,功不可沒。

抱龍峪 青山紅葉銀瀑見證千年傳奇 文/周媛

冰雪銀瀑堪稱抱龍峪奇觀

抱龍峪最有名的就是抱龍峪瀑布,又稱龍王廟瀑布和石門子瀑布。抱龍河流淌到石門子附近,河道上驟然出現一道陡坎,河水飛流直下幾十米,形成一道壯觀的瀑布。子午街辦劉妮彬主任介紹,冬日,山裡零下十幾度的低溫,瀑布的水流會凍結成冰柱,並逐漸增大,寬闊的巨瀑高懸在崖壁之上,高達20多米,天然形成一座龐大而精巧的冰雕藝術品,玲瓏剔透,陽光照射之下,壯觀奪目。每至飄雪季節,許多驢友遊人不顧寒冷,專程來此目睹冰瀑奇觀。

說得令人心熱,於是一行人沒有停歇,向抱龍峪瀑布而去。這一路大約用了四十分鐘。山裡剛下過雨,腳下很溼滑,不時遇到河水阻攔,有時河道里的石頭能墊腳,有時要邁過用粗樹枝搭起的小橋。坡陡路窄,爬高上低,越往上越難走,不一會就汗流浹背了。山裡空氣清新,散發著草木的味道,野果不時閃現於眼前,讓人喜歡。

行至離瀑布還有幾百米的地方,就聽見嘩嘩的水聲,遠遠就看見一道瀑布從山石間飛流而下,落入下面的深潭。四周望去,山勢險峻,怪石突兀,下面是一深谷,河水穿行而過,除水聲外四野寂靜,令人悚然。而要走到瀑布跟前,卻不容易。須下到谷底,穿過一片亂石,爬上一道坡坎才行。近觀瀑布,似從頭頂落下,水勢不甚大,但水質清亮,水花晶瑩,激起的水霧在陽光下映射出炫目的色彩。

有關此瀑布,還有一個久遠的傳說。相傳1000多年前,山間的羊腸小道上,一位宮女神色倉皇地抱著小王子至此,山崖間突然沒有了路徑,只見溪水潺潺,順勢而下。聰明的宮女便讓他順水而漂,到達平緩之地小王子竟毫髮無損。因此,當地人給這一瀑布起名“神龍瀑”。此瀑布由注水崖一瀉而下,水量較小時,如綢如練;雨水大時,又如蒼龍翻騰。

瀑布隱於深山,周圍地勢險要,平日除驢友外幾乎無人光顧。瀑布下有座小廟,順著一條小路爬上去,便到了廟跟前,探身進去,裡面無人,香案上供奉著玉皇大帝和龍王。據村幹部講,這廟是村民自發而建,有好多年了,廟雖小,但知道的人不少,每年農曆三月初八、六月初八和十月初八為廟會日,前來趕會的人可達千人。轉過一個山樑,發現一山洞,此洞名為燕光洞,依山勢而建,洞內塑有神像。旁邊立有此洞重建功德碑。張武學書記說,抱龍峪這一帶民風淳樸,現在生活好了,山裡人厚道,都願意捐錢修廟,意在積福行善,澤蔭後代。

抱龍峪因離唐代的都城長安極近,千百年來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續高僧·普安傳》有這樣的記錄:周武滅法時(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京城長安名僧釋普安棲隱於終南山梗梓谷(即天子峪))西坡“深林自庇,廓居世表,潔操泉石,連跡魚禽”,繼又“引淵法師同上林野,披釋幽奧,資承玄理”。高僧普安雖在梗梓谷建寺修法,但有考證稱他曾廣遊終南山,曾從梗梓谷入豹林谷(即抱龍峪),在此隱居留下足跡。

种放是北宋著名隱士,他才識過人、傳教著述、參與朝政,受到了宋真宗的重用。他長期隱居於豹林谷,寄情于山水之間,但與其他同時代的隱士一樣積極有為,人生豐富多彩。另一位隱士高懌,自幼聰慧,十三歲能屬文,通經史百家之書。他“聞种放隱終南山,乃築室於豹林谷,從放受業。”高懌敬仰种放的才幹,受教於种放。而才氣畢現的高懌更令种放稱奇,以致與高懌相處時,不敢把他當成弟子。高懌與同時代的張蕘、許勃並稱“南山三友”,留下千古佳話。

東庵西寺唐王寨蘊含深厚歷史

抱龍峪有一地名叫東庵,此地與隱士种放也有關。這在宋代文學家張禮的《遊城南記》中有記載。張禮,字茂中,浙江人。他和友人陳明微在宋哲宗元祜元年(1086年)閏二月二十日至二十六日遊歷長安城南,《遊城南記》就是記述這七天的遊歷見聞的。裡面記述道:“宋隱士种放負母居於豹林谷東峰,後建尼庵。”今抱龍峪之東庵,即張禮所記尼庵所在處,是种放與其母居住地。與東庵隔溝相望,是張禮所記隨緣寺遺址,因此寺在東庵的西邊,故又稱西寺,為唐代所建。

從抱龍峪瀑布處下山後,張武學、張軍帶我一起去西寺。從一條泥濘的土路上去,走了大約20分鐘,一直上坡,感覺很吃力。這一帶很偏僻,四野草木十分茂盛,保持著原始的生長狀態。到達西寺舊址時,發現這裡完全被草木所覆蓋,古寺已不復存在,連一點遺蹟都看不到。據介紹,“文革”前,這裡還有殘廟兩間,廟裡還有香火。廊前柱子上有副木雕對聯:“東庵西寺青山綠水神仙地,北嶺南山柿黃楓紅暖陽天”,這是一副地名聯,包含了東庵、西寺、北嶺、南山四個地名,詩情畫意,寫出了這一帶的秀麗山水。“文革”中,兩間小廟被拆。封山育林後,周圍村民也遷出山外,這裡便少了人煙。

站在西寺舊址前的一處空地上,張軍指著遠處的山巒說,這裡是觀賞唐王寨的最佳位置,最高處就是唐王寨的頂峰。順著他手指的方向,著名的唐王寨彷彿直入雲端,山形偉岸,氣度不凡。子午峪—唐王寨—抱龍峪是驢友穿越的一條著名線路,唐王寨在兩峪中間,從兩峪都能攀至唐王寨。

“故人昔隱東蒙峰,已佩含景蒼精龍。故人今居子午谷,獨在陰崖結茅屋……”這首《玄都壇歌》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寫給其好友元逸人(元丹丘,隱道士)的詩。元逸人最先隱居的東蒙峰就是唐王寨,後由此遷往子午峪,於玄都壇處結廬修行。

唐王寨在當地很有名,這裡因與李淵、李世民唐皇父子有關,也成為抱龍峪村民時常津津樂道的地方。相傳隋末,李淵與隋軍激烈交戰,兵退此峪至唐王寨,在此休整兵馬,後一舉滅隋,開創大唐帝國數百年之基業。此後唐王寨為唐王李世民的避暑行宮。

從石門子到唐王寨,大約有十多里山路,單程需要2個多小時,路極難行。唐王寨是驢友們的一個登頂點,平時村民都很少上去。

唐王寨峰頂地勢險峻,三面懸空,只有一條路可走。清晨此地可觀日出,波濤雲海中一輪紅日冉冉升起,霞光萬道,整個山峰如披上金裝;入夜極目遠眺,可看到古城西安的萬家燈火。

如今的唐王寨上面已沒有任何歷史遺蹟。據介紹,唐時這上面曾修有大廟,能容納300多人。大廟又是何時被拆除的?帶著這個問題,幾經輾轉,我找到住在石門子的衛雲成、衛雲海兩位老人。他倆一個81歲,一個78歲,是兄弟倆,身體都很硬朗。衛雲成記得,1968年他上唐王寨時,還見過這座大廟,其為八卦全頂,屋脊上有飛簷和神獸造型,大氣輝煌。大廟有三間,住有和尚,比較有名的本玉、本寬和尚在此住了好多年。本玉和尚今年已93歲,聽說依然健在,他離開唐王寨後可能住在稻地江村或長安其他地方。衛雲成說,“文革”中,要村民上去拆廟,他還參與了拆廟,現在想來,真是太惜了。

衛雲海還記得,上世紀70年代,林業部門還在唐王寨上面搞了個測繪點,有三位工作人員在他家住過一晚,後來那個測繪點也被拆除了。上世紀80年代,村民在唐王寨自發建起小廟,裡面供奉有李世民像。

離唐王寨幾百米有一棋盤石,上面已無棋盤的痕跡,相傳李世民曾與魏徵在此下棋。踏著尖石頭邁過石崖才能看到棋盤石,四周無遮擋,風大且急。當地百姓編了順口溜:“棋盤石風吹閃,半崖空中石頭邊;左唐王右聖賢,玉皇大帝坐中間”。

唐時佛教興盛,除西寺外,當年抱龍峪內還有南寺(盤龍寺)、東寺、北寺,如今這些寺廟都已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中了。從唐王寨往下走,有個梅花洞,這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再往下,還有個太白洞,供奉著太上老君,傳說太上老君曾在此傳道。

民諺稱抱龍峪“九溝十八岔”,有名的地方都有故事,而這些故事被人們一輩輩咀嚼著、回味著,構成了大秦嶺歷史文化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