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腺肌症的發病高危因素有哪些

子宮腺肌症的發病率逐年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常見病、多發病,其病因不明,但其發病高危因素正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和關注,已逐漸成為婦科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一般認為子宮腺肌症與年齡、妊娠和分娩、官腔操作、慢性子宮內膜炎造成子宮內膜基底層損傷,使基底層子宮內膜侵人子宮肌層生長而發病,還可能與生殖道梗阻、激素紊亂、子宮手術史、免疫功能失調、遺傳學改變和放置宮內節育器等醫源性因素密切相關。


子宮腺肌症的發病高危因素有哪些


子宮腺肌症與妊娠和分娩

妊娠與分娩是目前較為公認的子宮腺肌症的高危因素。子宮腺肌症多見於已婚已產尤其多產的婦女,。多次妊娠和分娩後,常有子宮肌層損傷,在分娩過程中,當胎兒、胎盤娩出後,子宮肌層迅速收縮,在損傷部位將子宮內膜擠壓人子宮肌層中逐漸生長而發病。

有研究發現,產後婦女和有自然流產史的婦女較無生育史的女性子宮腺肌症發生率分別增加了2.1倍和0.7倍。也有統計結果表明,經產婦發病率較未產婦高3-4倍,分娩次數越多則子宮腺肌症的發病率越高。


子宮腺肌症的發病高危因素有哪些


子宮腺肌症與官腔操作

子宮腺肌症多見於有人工流產、刮宮、宮內節育器放置以及宮腔鏡等手術史的患者,故目前多認為宮腔操作史與子宮腺肌症的發病密切相關。經宮腔的手術或檢查,尤其是手術,如人工流產、刮宮、放置宮內節育器、官腔冷凍、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官腔鏡手術及子宮內膜去除術等,可以造成子宮內膜和淺肌層的損傷,引起炎症性疾病,導致基底層子宮內膜增殖並侵入子宮肌層生長而發病。

子宮腺肌症與子宮手術史

經官腔的子宮手術如剖宮產、中期妊娠剖宮取胎術、子宮肌瘤剔除術、子宮畸形矯正術

等,一方面把子宮內膜碎片帶入子宮肌層,另一方面還可以損傷子宮肌層,因而增加子宮腺肌症的發病率。國外有報道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後子宮腺肌症的發病率顯著高於對照組。


子宮腺肌症的發病高危因素有哪些


子宮腺肌症與年齡

子宮腺肌症往往發生在40-50歲年齡的婦女。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206例子宮腺肌症病例的回顧性分析顯示,最小發病年齡為28歲,最大者74歲,平均42.5歲,

另外子宮腺肌症發病時間較長,大約需要5-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對於生育高峰期的女性,在經歷妊娠分娩和宮腔操作如人流等影響之後,

子宮腺肌症與月經量

月經量多的女性易發生子宮腺肌症,與正常月經量女性相比,相對危險度為1.7 (95%CI=1.1-2.6)。也有發現自訴經量過多,伴有明顯痛經的婦女,有54%的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子宮腺肌症。


子宮腺肌症的發病高危因素有哪些


生殖道阻塞

先天性或後天性疾病均可導致生殖道阻塞而使經血不能正常引流,生殖道畸形如殘角子宮、或有子宮但缺乏陰道的先天性發育異常、炎症性(如結核)或損傷性(如人流術後)致宮腔部分粘連或宮頸粘連等,均可使經血不能外流,致使經期官腔內壓力增加,導致子宮內膜向肌層內擠壓,由於子宮內膜無黏膜下層的保護,內膜基底層內陷,子宮內膜進而侵入子宮肌層而發病。

子宮腺肌症與高雌激素水平

子宮腺肌症經常合併子宮肌瘤,子宮內膜增生症等,並且主要發生於絕經前期,絕經後症狀常消退,病灶逐漸萎縮,均提示此病與體內雌激素水平密切相關。


子宮腺肌症的發病高危因素有哪些


子宮腺肌症與免疫機制異常

有研究認為子宮腺肌症是一種免疫性疾病,在發病過程中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都有相應的變化,表現為細胞表面抗原的表達增強、巨噬細胞的數量增加和免疫球蛋白、補體和外周血自身抗體水平都明顯提高,

子宮腺肌症與原發痛經


子宮腺肌症的發病高危因素有哪些


關於痛經和子宮腺肌症的關係,現有兩種學說。一類認為痛經是子宮腺肌症的病因,在痛經患者的經血和脫落的子宮內膜中,發現含有高濃度的前列腺素,其具有強烈的收縮子宮平滑肌的作用;而且同時發現原發性痛經患者存在子宮後位等經血流出不暢等情況,強烈的子宮收縮使子宮腔壓力急劇上升,迫使經血或者逆流人盆腔引起子宮內膜異位,或者使子宮內膜向肌層侵入,導致子宮腺肌症的發生。另—類認為痛經是子宮腺肌症的結果,進行性痛經是子宮腺肌症的主要臨床症狀,常於經前一週開始,直至月經結束。

子宮腺肌症與遺傳流行病學和環境因素

子宮腺肌症的患者可有家族聚集現象,約15%-20%子宮腺肌症患者有家族史,已在雙胎及家族三代中集中發現。經芻有研究發現子宮腺肌症在不同地區和種族有不同的發病率,也反映了子宮腺肌症的發病可能與遺傳、環境及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統計研究表明:高脂肪飲食的地區或民族,子宮腺肌症發病率明顯高於低脂肪飲食的地區或民族。另有報道子宮腺肌症的發病也與攝人大量有農藥化肥汙染的食物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