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城,春日常駐,榴紅似火,南方古絲路從此路過

春日常駐 榴紅似火

無論在哪個季節來到會理古城,都能感受到這裡濃濃的春意。

這座城,春日常駐,榴紅似火,南方古絲路從此路過

閣樓、屋頂、巷弄裡,到處都能瞧見迎著風舒展身體的嬌花和侍弄花草的居民。

這座城,春日常駐,榴紅似火,南方古絲路從此路過

也無怪乎這裡有著“小春城”的雅稱了。

這座城,春日常駐,榴紅似火,南方古絲路從此路過

如果能趕在豐收的九月來到會理,還能嚐到甘甜多汁的石榴。

這座城,春日常駐,榴紅似火,南方古絲路從此路過

作為“中國石榴之鄉”,會理的名聲,早在大唐就打響了,因為“籽粒透明似珍珠,果味濃甜似蜂蜜”,給朝廷的貢品名單裡,總少不了會理石榴的身影。

這座城,春日常駐,榴紅似火,南方古絲路從此路過

到了清朝,石榴花又集體發力,開遍山頭,驚豔了前來赴任的知州葉樹東,引得葉大人詩興大發,賦詩一首:“一騎關山天際月,全家兒女嶺頭雲。吏胥怕見先生面,萬朵榴花照使君。”


這座城,春日常駐,榴紅似火,南方古絲路從此路過

會理古城,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因“川原並會、政平頌理”而得名,古稱會無,繼稱會川,始建於西漢,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這座城,春日常駐,榴紅似火,南方古絲路從此路過

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從此路過

古城裡有一條青石板鋪成的通衢大道,道路的源頭遠在成都的邛崍。它翻山越嶺來到會理,再從這裡的渡口越過金沙江,通往雲南,經緬甸,直至中東和南亞。


這座城,春日常駐,榴紅似火,南方古絲路從此路過

這就是聞名世界的南方古絲綢之路。

由於地處四川和雲南的交界處,加之氣候環境還不錯,會理成為南方古絲路的重要中轉站。

這座城,春日常駐,榴紅似火,南方古絲路從此路過

滇緬的馬幫、南下的中原商販,從這裡路過都會歇歇腳,補充一下物資,順便做做生意。小城也就繁榮起來。


重建家園

雖然早在西漢時期這裡就已建縣,不過現在古城保留下來的建築卻多為明清時期修建。

這座城,春日常駐,榴紅似火,南方古絲路從此路過

明洪武年間,土司月魯王割據西南,發動叛亂。明太祖朱元璋派遣三十萬大軍南下,平定叛亂。戰爭過後,古城淪為一片廢墟,於是剛平定戰亂的將士們立刻投入了古城的重建工作中。


這座城,春日常駐,榴紅似火,南方古絲路從此路過

當時,城內百姓構成複雜,既有北方的蒙古族,也有湖廣填四川的漢族移民,還有從雲南遷徙來的彝族等,不同部族之間衝突頻繁。


這座城,春日常駐,榴紅似火,南方古絲路從此路過

但戰亂過後,古城受創嚴重,人們居無定所、親人離散,亟需重建家園,所以各部族之間放下過往一切紛爭,聯手重建家園。

這座城,春日常駐,榴紅似火,南方古絲路從此路過

於是大家和將士們一起,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修成了一座嶄新的城池,古城人也在這個過程中化干戈為玉帛,變成了真正的一家人。

會理城的重建,加上明王朝屯墾政策的實施,讓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結束了幾百年來各個部落間的戰亂,這個南方古絲路上的中轉站,又重新熱鬧了起來。


金江書院佳話

歷史上,會理不僅是一座商貿重鎮,也是一處文教振興之地。

坐落於古城西北部的金江書院,距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曾是會理的最高學府。清朝翰林廖坤培曾在此任教,留下一段佳話。

這座城,春日常駐,榴紅似火,南方古絲路從此路過

那幾年,廖坤培的仕途順風順水,估計過不了多久就要從翰林升至御史了。就在這時,母親去世了,廖培坤要回到會理老家給母親丁憂。

在此期間,廖坤培接到友人邀請,到金江書院與各地來的文人學子交流心得。在交流中,廖坤培發現,本地學子的格局普遍比外地人小,這讓他有點難受。


這座城,春日常駐,榴紅似火,南方古絲路從此路過

不行,得做點什麼。不回去繼續做官了,留在家鄉教書吧!我來幫大家開闊眼界和格局!

有人替廖坤培可惜,好不容易走出去在京為官,守完孝回去繼續做官不好嗎?廖坤培考慮得卻更深遠,朝廷優秀的人有的是,我退下來,有人補上,但是我的家鄉更需要我這樣一個人回來。

在廖坤培任教期間,他不僅教授經文典籍、詩詞歌賦,還把自己在外為官的閱歷與見識,傳授給家鄉的子弟。在他的帶領下,會理的文風高漲,舉人、進士相繼湧現。


這座城,春日常駐,榴紅似火,南方古絲路從此路過

“務當囑訓子孫,永遠遺愛於後世。”這是廖坤培的心聲,也是他留給會理人的精神財富。人的價值,不在於索取,而在於付出,當一個人學會給與的時候,會發現這其實也是在得到。


更多會理的故事,今晚20:00,鎖定CCTV4

這座城,春日常駐,榴紅似火,南方古絲路從此路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