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的身邊只剩下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人

讓自己的身邊只剩下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人

01

修行的過程應當是一個心靈淨化的過程。

在一般情況下,人的心思首先會關注謀生,這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少不更事時,會突然間驚恐地想:如果父母不在了,我該靠什麼活命?

長大後自然釋懷,掙一份工資,養活自己,並不是很難的一件事。但是隻要還陷在謀生的階段,天天為衣食住行柴米油鹽焦慮,算計,心靈就無法淨化。


02

其次,人際關係會人帶來大量的焦慮,喪失內心的清淨。

七大姑八大姨,眾說紛紜,評頭品足,人如果過多地陷入其中,與他人的關係過於黏稠,就無法得到內心的平靜。

記得當年在山西的一個小山村插隊,由於住在姑姑家,所以不像一般插隊知青與村裡人的關係完全是浮萍一般,而是身不由己地嵌進了人際關係的網絡之中。忽一日,堂姐告訴我:關於你有一種傳言……心中馬上感到極為不悅,那是一種陷入黏稠的人際關係被密切關注監督的感覺,一種不自由不輕鬆的感覺。

只有擺脫所有的黏稠的人際關係,才談得上心靈的淨化。


03

此外,心靈的淨化還須直截了當地祛除心中所有醜陋、骯髒、平庸、瑣碎的念頭,只留下高尚、美好、喜樂、純淨的念頭。心靈淨化的過程,就像在自己的內心安裝一個過濾器,把渣滓濾掉,只留下清澈。

淨化內心是一個愉悅的經驗,也並不艱難。所謂超脫,就是超凡脫俗。

對日常的瑣碎事物不屑一顧,把心思集中在美與詩之上,過一種輕靈、美好的生活。其實人只要想這麼做,就可以做到。那些糾結在平庸瑣碎醜陋事物中的人,只不過是自己願意陷入其中而已。


04

人如何才能擁有純淨的心靈?怎樣做才能擁有純淨的心境?

首先,要放棄害人之心。如果自己所做的事情會傷害到他人,自己就失去了純淨的心境,即使不是故意傷害他人,而是間接地傷害他人(如製造偽劣產品),被迫傷害他人(如被強迫揭發別人,批判別人),心中也會永遠喪失純淨。

其次,要放棄算計之心。如果對自己所做之事斤斤計較,患得患失,也就失去了純淨的心境。尤其在人際交往中,如果總是在意自己的所得和所失,就不會有愉快的人際關係,也會影響到自己的心境。只有一味以誠待人,對人滿懷善意,滿懷平等之心,喜愛之心,才能獲得純淨的心情。

此外,如果能夠同情處境不如自身的人,能夠對他們持有慈愛之心

,通過自己做的事對他們有所幫助,也能夠使自己的心靈變得更加美好,更加純淨。

擁有純淨的心靈,將使自己的生活變得美好、高雅,可以終身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相處,可以讓自己的身邊只剩下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