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物演化為論點,論述恐龍為何沒能建立文明,而人類卻能呢?

恐龍的單位是目。從多細胞生物出現以後,更替史是很快的,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以“目”為層級的更替單位短則數百萬年,長則數千萬年,要說把恐龍進化時間拉長一倍,增加到3億多年甚至10億年,達到甚至遠超整個多細胞生物的進化史,本來就是違反自然規律,幾乎不可能的一件事。植物以“門”為層級的更替單位也是以億年為數量級,從地衣苔蘚到被子植物,更替速率也是以億年為單位,貿然拉長到10億年,也是不現實的事。

另外蕨類一直繁盛至今更不容易有智能了,因為進食蕨類植物根本就不需要使用握持功能,地面捕獵更不需要,沒有維管束植物就不會有握持功能的需要,智能的出現遙遙無期。

但是怎麼說呢,以多細胞生物的進化速度,以“門”為層級,在植物進化出有性生殖和產生木質素的能力以後,逐步強化生殖器官是遲早的事情,早一億年和晚一億年對於地球歷史來說,沒啥本質區別。多細胞生物的進化速率就擺在那裡。樹棲的動物不止靈長目這一類,絕大部分鳥類(恐龍後裔)也是樹棲的,雲豹梗是樹棲殺手……靈長類的前肢進化出適宜於攀緣的鎖骨和抓握用的大拇指,這是一個進化史上的大節點。樹棲恐龍有沒有進化出類似的鎖骨和拇指系統,不能因為沒化石證據就徹底否認!

樹棲不只有靈長類會。不過應該不影響整體結論,因為我的觀點前提是“被子植物的繁盛是樹棲生物繁盛並大型化的必要前提”。或者準確一點應該這麼表述:在被子植物提供了足夠的生態位的情況下,樹棲的潛在收益大大超過了裸子植物時代,所以在新生代出現了很多樹棲生物,在此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尤其是在果實能提供足夠食物的前提下,靈長類進化出了攀緣和抓握的能力,這最終促進了腦的加速進化。

這些條件在恐龍時代並不具備。

以生物演化為論點,論述恐龍為何沒能建立文明,而人類卻能呢?

中國已發現部分古生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大致分佈總圖

以生物演化為論點,論述恐龍為何沒能建立文明,而人類卻能呢?

中國已發現部分古生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大致分佈總圖

物質(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的基礎,雖然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原因,但絕對算的上一個重要原因,人類不能自主生產時,只能靠自然環境的改善,食物充足的時候,人類才有餘力去發展智力,原始文明大發展的重要原因就是人類懂得了如何使用工具和製造工具,使用火,幫助人類避免了很多寄生蟲和疾病,以及大型食肉動物的危害。

群居,幫助人類發展了語言和交流,以及大大提升了種群生存能力。當人類有生產產品剩餘時,即剩餘產品時,才慢慢發展出封建文明,封建文明,才導致國家的出現,也導致了階級和分工細化,於是才有了璀璨的戰果文明,如果沒有社會“養育”文人,謀士,思想家,這些不直接參與勞動的人,會有那麼多智慧傳承下來嗎?縱觀歷史,推動每個新時代發展的最深刻的原因,無一例外都是因為生產力的大發展。請問,停留在農業時代(別說時間問題,封建社會即使繼續延長几個世紀,也是一樣的)的人們有可能發展出當今這麼多科技的可能性嗎?如果你限制一個文明的生產力,這個文明是沒有未來的。

古脊椎動物學第四版明確提出生物演化是有方向的,即宏演化的方向問題,而從發育學來看,突變也不是隨便亂點。關於為什麼是靈長目的人類出現了智慧,除了樹棲生活之外,胎生也很重要,卵生和卵胎生的主要營養來源是卵黃,相對從母體直接供給營養,卵黃提供的營養有限,而大腦又是個高耗能器官,而哺乳的餵養方式顯然也比鳥類喂蟲子額外提供了更多營養。只有有胎盤才有潛力進化出智能。脊椎動物演化史上,有幾個很重要的關鍵演化:一是上下頜的出現,讓脊椎動物有了獨立的進食器官,也藉此擊敗節肢動物,佔據了高級生態位;二是魚型到四足型的演化,登上了陸地,也讓更多的形態出現成為了可能;三是羊膜卵的出現,徹底切斷了對水的依賴,為更復雜的形態演化打下了基礎;四是溫血機制的出現,可以進行更快的新陳代謝;五是胎生的出現,母體直接供養,比卵生更佔優勢;六是智能出現,文明建立。

以生物演化為論點,論述恐龍為何沒能建立文明,而人類卻能呢?

以我國境內文明分析

被子植物遲早會出現,如果恐龍不滅絕,也許會進化出像靈長類一樣靈活雙手的恐龍(參照趨同進化),然後這種類似靈長類恐龍再逐步進化成“人”。假設平行宇宙的劇情是這麼發展的,那麼那個宇宙中文明的創造者就不是靈長類的“人”了,而是爬行類的“人”。只不過兩種人有些共同點,都有一個很大的大腦,身體恆溫,食性相同,雙足直立,雙手靈活,胎生,很長的幼年期並且幼崽會被照料的很好。不同的是他們的皮膚顏色不同,骨骼結構不同,沒有毛髮。

被子植物為樹棲提供了深度和廣度都大得多的生態位,當然會有多種多樣的生物去佔據。當然,不能說任何一種生物都一定要進化成靈長類的樣子,但是你從這個角度看:以前樹上生態位太少,也許大自然必須一次擲出三個六才能出靈長類,現在生態位擴展了,可能有四五次擲骰子的機會,那擲出靈長類的概率就極大地增加了。進化的本質,是偶然中存在必然。這兩者是對立統一,不可分割的。

鳥類可以飛行,不需要攀援,其肢體受到的選擇壓力,就遠不如靈長類大,而且鳥類翅膀已經為了飛行而特化,鳥無法像靈長類一樣利用下肢輔助而一定程度解放雙手。此外飛行消耗的能量巨大,這對同時供養一個高能耗的腦,絕對不是好消息。

以生物演化為論點,論述恐龍為何沒能建立文明,而人類卻能呢?

我國東南地區古文明

如果人類不出現,智能的出現也是必然結果,只不過具體出現的時間是偶然的。

不過我覺得不光是因為被子植物的出現,古代猿類的食性也是一點因素,肉食性動物首先幾乎不可能是智能生物的祖先,因為身體的力量速度攻擊等方面的進化對智力有促進作用,但是對智能我覺得反而是抑制,就像一個突破不了的瓶頸。相比植物食性生物,雜食性生物應該更具優勢,尤其在適應性和體格上。想想我們的祖先要是兇猛的食肉動物,它們會如何進化?武裝到牙齒,強壯到手指?因為他們的獵物不是各種被子植物莖葉果實,而是會跑會跳的動物。

今天的胎盤哺乳類和恐龍一同生存了6500多萬年,他倆競爭的結果,自然界早已給出答案,無須猜測:那就是,在地面上,恐龍根本不是胎盤類的對手,因為凡是存在胎盤類的地方,恐龍必須飛起來才能存活。另外,恐龍時代還沒有胎盤哺乳類,那個時候的哺乳類,和現在的哺乳類,不是一回事。現代的哺乳類,是以胎盤類佔90%以上的哺乳類,而白堊紀的哺乳類,是原獸亞綱為主的哺乳類。原獸亞綱和後獸亞綱的競爭能力,和真獸亞綱根本沒法比。

以生物演化為論點,論述恐龍為何沒能建立文明,而人類卻能呢?

我國西南地區古文明

演化上有一個詞交關鍵創新,也叫衍證,也就是某一門類生物從祖先一直傳下來的形態特徵,往往都是這類生物成功生存的關鍵,所有演化都是以關鍵創新為基礎搭建起來的的。以人類為例,祖先在猴階段有了手,猿階段丟掉了尾巴,能人階段開始嘗試直立行走,直立人階段鞏固了直立行走並製造工具.就是這麼一個階梯一個階梯的來。

大過濾器完全可能存在於更早的階段。從目前來看,有兩個節點人類始終搞不懂。第一,生命起源。第二,真核生物的出現。這兩個事件的概率如果低得太離譜,就會出現這麼一種結果:儘管宇宙中類地行星很多,可是生命星球卻極少,能產生真核生物的星球更是罕見了。

我所說的“必然性趨勢”,僅僅是從真核生物時代以後開始算。之前這兩個節點,誰也不敢說概率有多大,也許概率極其小呢?

就事論事的說,進化論只說進化是個長期的過程,卻沒有物種過渡期的鐵證。達爾文的核心理論之一:任何物種通過漫長的時間都會進化。卻忽略了那些幾百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未曾進化過的生物,比如七鰓鰻比如鱟,比如N多蛙類動物,乃至大熊貓現在的樣子跟幾百萬年前都一模一樣……

以生物演化為論點,論述恐龍為何沒能建立文明,而人類卻能呢?

我國中部地區古文明

我的觀點是人類中總有異數,基因突變,第一代祖先應該就屬於那種,智商超常的人,就好像生命的誕生一樣,那麼偶然,然後又是群居,一下子就可以繁衍出下一代智商超常的人。在發明記錄之後,就可以把經驗流傳下來,最後一步步發展壯大。就好比在沒見到槍之前你知道怎麼製作槍嗎?人類的文明還不是用一小部分前人的智慧傳承來鍛造的。

世界的規律是偶然中存在必然。人類這一個物種的產生有偶然性,但是進化樹上,隨時間推移,生物越來越複雜,無論動植物。苔蘚比藻類複雜,蕨類比苔蘚複雜,裸子植物比蕨類複雜,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複雜。真核生物比原核生物複雜,多細胞比單細胞複雜,恐龍比魚類複雜,哺乳動物又比爬行動物複雜。而神經系統的複雜性也隨著時間推移而越來越高,從三葉蟲到哺乳動物,這一趨勢從未逆轉。

進化的確造就了相對複雜的生命體,這是生物進化創造出來的新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策略,但並不代表這是進化的方向,也就是說,生命的進化方向不取決於簡單亦或複雜,自然選擇才是進化的方向,生物可以使用各種方式適應自然選擇,所謂複雜只是其中一個方式而已。

以生物演化為論點,論述恐龍為何沒能建立文明,而人類卻能呢?

我國北方地區古文明

對於複雜與簡單的界定,並不是直覺上的判斷,也和基因無直接關係,人類的基因並不是最複雜的,很多植物的基因比人類複雜多了,很多原始生物的基因也比人類的複雜,無論生存方式亦或者基因都不是界定複雜與簡單的依據。

即使在今天,所謂簡單的生物、單細胞生物依舊存在,而且依舊是這個地球生物圈的主體(無論是體積、重量、還是種類數量來看都是),未來即使所有所謂複雜的生物都滅絕了,這些簡單生物依舊可能存在。我想,之所以你有這樣的認識,是人的私心在作祟,就是作為人類對於自身的一種情感上的認可,彷彿人類是最複雜的,生存複雜,生命體也複雜,蘊含著“高級”的涵義在裡面,以此區別於人和動物。我能理解,我為你“作為人類而感到自豪”而欣慰,但是它不符合邏輯。

要明白,生存是平等的,生命是平等的,死亡也一樣,複雜並不是問題的關鍵,沒有誰比誰高級之分,在地球的進化史上,人類實在是個太不起眼的小角色,所以,努力活著吧,為了人類。智能生命不是憑空產生,是在神經系統的積木逐漸搭高的基礎上,突破閾值才有的。進化再來一遍也許不會在同樣的時間點誕生人類,但是神經系統逐漸趨於複雜化仍然是大概率事件,往大了說,進化的熵減邏輯是非常明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