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东交民巷

北京的胡同犹如人密密麻麻的经络和指纹,在繁华城市的中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或悲或喜。而东交民巷正是其中最长的一条胡同,见证着近代北京的兴衰。


你不知道的东交民巷

1905年,东交民巷东口,崇文门城楼西侧城墙向北拍摄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明成祖朱棣由南京迁都北京时,从江浙一带迁来大批巨商富贾用于经营京师,当然江南的饮食习惯也就随之迁入京城了。江米是南方人很爱吃的食物,所谓江米就是黏性的稻米,我们北方叫做糯米。至今,北京的节令食品元宵、粽子,日常食品如切糕、八宝饭、江米条、萨其马、艾窝窝等都是以江米为主要原料的。

由于东交民巷所处的区域在明代属于商业中心,服务的消费群体主要为达官贵胄,又邻近通惠河在明代的漕运终点大通桥,运载者南方江米的船舶停靠在离东交民巷不远的地方,因此成为了一条非常繁华的贩卖江米的街市,叫“东江米巷”。可是这样的繁华盛景却不是永恒。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中国的惨败告终,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法国伟大作家雨果是这样写的:“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掠夺,一个放火……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钱柜,然后勾肩搭背,眉开眼笑地回到了欧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作法兰西和英格兰”。英法两国胜利后随即要求在北京设立公使馆,强租“粱公府”“庆公府”,随后俄国、美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奥地利、日本、荷兰等国相继提出在北京建立公使馆的要求,清廷被迫同意,东交民巷渐次成为使馆集中的街区。


你不知道的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使馆界使馆区位置图

外国人自认为这里成为了外国侨民居住的地方,就把江米巷这个名字擅自改为了“侨民巷”。因为“侨”和“交”两个字近似,北京人就把它叫成了“交民巷”了。八国联军侵华后,公然下令劫、掠、焚三天,北京城内大火四起。东交民巷太医院的稀世珍宝——针灸铜人被抢走;御河西翰林院内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焚于一旦。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规定了中国人不能在使馆区内居住,军警力量更是不能进入使馆界,东交民巷变成了“国中国”。


你不知道的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使馆界入口



夜雨染成天水碧——东交民巷的后半生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入城部队在群众的簇拥下进入正阳门后东折向东交民巷挺近。东交民巷终于成为了欢乐的海洋!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又陆续收回了美、法、英、荷兰、苏联等外国兵营地产,征用了地上的其他建筑物。从1901年《辛丑条约》强迫中国政府划出东交民巷到1950年征地成功,中国人民为湔雪国耻、反抗侵略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你不知道的东交民巷


你不知道的东交民巷


你不知道的东交民巷

如今的东交民巷环境优美,各国风格的建筑汇聚于此,“东交民巷建筑群”也在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交民巷正随着中国发展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一个脚印一朵鲜花地向前行走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