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旅遊:瞻仰營口西炮臺遺址(圖文)

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一部以鴉片戰爭為背景,講述一支農民炮隊抗擊入侵外寇而全軍覆滅的悲壯故事,旨在為那些為民族捐軀的無名英雄樹立一座豐碑的電影《大清炮隊》,曾在當時引起了一定的反響。而那部電影的重要外景拍攝地,就是如今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的遼寧營口西炮臺遺址。

遼寧旅遊:瞻仰營口西炮臺遺址(圖文)

西炮臺遺址(攝影:馮贛勇)

2011年3月4日,記者借到營口參加“全國第二屆學雷鋒論壇會”活動的機會,抽暇來此瞻仰。當日上午,記者一行從下榻的營口財富中心大酒店驅車向西3公里,只用了十幾分鐘的車程就抵達了這裡。

遼寧旅遊:瞻仰營口西炮臺遺址(圖文)

古城牆(攝影:馮贛勇)

營口西炮臺遺址位於營口市西部遼河入海口處的左岸,是清王朝在東北修築的一座近代海防軍事工程。佔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是東北唯一未經燒製的土構建築,也是全國沿海炮臺遺址保持原始風貌較好的一座炮臺。其猶如守邊老將屹立於渤海之濱,晝夜守衛祖國海疆。

遼寧旅遊:瞻仰營口西炮臺遺址(圖文)

振武門(攝影:馮贛勇)

西炮臺是清末東北的重要海防要塞。1894年,西炮臺經歷了著名的甲午海戰。1895年初和1900年夏,分別遭到日本和沙俄侵略軍的破壞。炮臺遺址就其原貌及四周自然景觀保護,在全國同類炮臺中尚屬首位。

遼寧旅遊:瞻仰營口西炮臺遺址(圖文)

城牆上向外看(攝影:馮贛勇)

來到西炮臺遺址前,只見全臺呈“凸”字形,由護臺河、圍牆、炮臺等建築組成。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座帶有城樓的灰色城垣包圍的建築。城牆上彩旗飄揚。不寬的護臺河沿圍牆環繞,由於還未到春暖花開的時節,所以河水被凍成了一片白色的冰層。經過一座漢白玉石橋就來到了西炮臺的城樓下。

遼寧旅遊:瞻仰營口西炮臺遺址(圖文)

雕塑群(攝影:馮贛勇)

城樓下右側矗立著一塊,由遼寧營口市人民政府於2006年5月,所立的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紀念碑。抬頭仰望城樓,正中上書三個繁體黑色大字“西炮臺”。順著城牆左行不遠即來到進門處的“奮威”城門下。走進城門,眼前是一片寬闊的廣場。

遼寧旅遊:瞻仰營口西炮臺遺址(圖文)

河海交融景觀(攝影:馮贛勇)

廣場上靠東側正中位置是一面長長的影壁牆,正面是“西炮臺遺址簡介”,背面則是一組表現當年炮戰場面的浮雕像。影壁正對面不遠的緩坡上就是炮臺遺址。站在炮臺遺址面向西遠眺,遼河與大海交融的景象盡收眼底。

遼寧旅遊:瞻仰營口西炮臺遺址(圖文)

炮臺雕塑群(攝影:馮贛勇)

炮臺下面的廣場上是幾組人物群雕像。這些群雕造型是當年奮勇抗擊外寇作戰的清軍炮兵,一幅幅雕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有的正在開箱取炮彈;有的則在瞄準目標準備炮擊。

遼寧旅遊:瞻仰營口西炮臺遺址(圖文)

炮臺雕塑群(攝影:馮贛勇)

營口西炮臺始建於1882年(光緒八年),1888年建成,為夯築四合土。炮臺面海“內築土臺三方,中大旁小,高四五丈”。西炮臺遺址建築風格獨特,炮臺共三座,一大二小,中間大炮臺為二層,高6米,長寬各50餘米。

遼寧旅遊:瞻仰營口西炮臺遺址(圖文)

炮臺雕塑群(攝影:馮贛勇)

臺頂四周為矮牆。牆下暗炮眼8處,置炮52尊,炮臺四周圍牆900餘米。周圍築有圍牆,牆下有暗炮洞八處,軍械庫、彈藥庫既在臺下,東面有門三處,炮臺內築有兵營二百餘間,內置各種大小炮共五十二尊。

遼寧旅遊:瞻仰營口西炮臺遺址(圖文)

炮臺雕塑群(攝影:馮贛勇)

想當年,這座炮臺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清軍海防練軍營管帶喬幹臣曾親率清軍利用此炮臺阻擊日本侵略者,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

遼寧旅遊:瞻仰營口西炮臺遺址(圖文)

古炮臺遺址(攝影:馮贛勇)

1991年,營口市在對炮臺進行清理工作中,發現了鐵炮、炮彈,洋槍子彈、鐵、石築牆夯具,青磚、柱礎、滴水、瓦當、瓷罐、瓷碗、瓷盤、瓷匙、鑾鈴等文物近百件和原來的房址遺蹟。

遼寧旅遊:瞻仰營口西炮臺遺址(圖文)

西炮臺全景(攝影:馮贛勇)

自1991年以來,西炮臺歷經幾次修復,已恢復大小營門三處、兵營三棟、複製鐵炮十七尊、修復大小炮臺、圍牆等。2005年,遼寧營口市委、市政府將西炮臺基礎設施建設列為營口市2005年十五件實事之一,又投資千萬餘元對西炮臺遺址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原貌修復和環境整治。

遼寧旅遊:瞻仰營口西炮臺遺址(圖文)

古城牆內外(攝影:馮贛勇)

多年來,遼寧營口西炮臺遺址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充分發揮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的功能作用,人們來此瞻仰古炮臺,在追思懷古的同時,開展各種各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其中不少新黨員,還在這裡進行莊嚴的入黨宣誓,立志為黨的事業奮鬥終生。與此同時,西炮臺作為遼寧營口紅色之旅的旅遊景點,也吸引著全國各地熱愛紅色旅遊的愛好者們紛至沓來。(圖文:馮贛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