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勸告:"自卑"的前兆,永遠不要讓孩子穿別人的舊衣服

當我們的生活條件不是特別好時,或者當我們落魄時,好心的親朋好友經常會給孩子送來一些舊衣服。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可沒嫌棄過,反倒心裡挺感激人家的。家裡兄弟姐妹多的情況下,大孩子穿過的衣服小孩子也都是接著穿的。

以前農村地區經濟發不發達的時候,衣服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我們小時候都是這麼過來的。在經濟條件比較困難的時期,這種情況十分常見,也是一種降低開銷的有效手段。


心理學家勸告:


不過,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逐漸豐富起來,穿"新衣服"對於人們來說已經成為了稀鬆平常的事情,很多孩子會不願意穿二手的舊衣服了。這時,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不節儉"而對孩子加以教育,有的家長不僅讓孩子穿哥哥姐姐的舊衣服,連親戚朋友的衣服也加入了孩子的衣櫃。

那麼,這種穿衣方式是否正確呢?

小姑娘12歲,從小穿鄰家姐姐的舊衣服長大,眼看要上初中了,小姑娘實在受夠了這種日子,要求家長停止讓她穿舊衣服的行為,說是不想當垃圾回收站。而孩子家長的反應也不讓人"失望",言辭更加激烈,直接說女兒如此愛慕虛榮讓自己很失望,舊衣服有什麼不好都是乾淨的。母女倆爭吵不止,場面一度失控。


心理學家勸告:


"勤儉節約"固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家長也需要注意孩子的反應。心理學家認為,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如果孩子對穿別人的舊衣服表現出強烈的牴觸心理,那麼我們不必強求。畢竟,這種方式很可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消極影響。

雖然許多小寶寶的父母,仍會選擇一些其他小寶寶穿過的舊衣裳,主要看重的是那些舊衣裳比較親膚,但都是在寶寶沒有意識的階段,而真正的小孩子是排斥他人的衣裳的。因為他們最初的"自我意識"的建立,就是自己擁有些什麼。


心理學家勸告:


丟失對於自我命運的控制感

"控制感"是我們每個人的內在心理需求之一。這一說法來自心理學家馬斯洛,這種觀點認為控制感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重要體現,只有掌握了控制感的人才會認為自己的人生和命運都是可控的,相對來說比缺乏控制感的人更有安全感。

一個人的控制感主要表現為:對自我命運的控制、對他人的控制以及對周圍環境的控制。根據這種說法,心理學家認為孩子連自己穿什麼衣服都無法決定,時間長了就會感到無助和絕望,缺乏控制感,出現缺乏自信和沒有主見的性格。


心理學家勸告:

受損的"自我"是自卑的前兆

每個孩子都有獨立的人格,因為年齡幼小,心智不成熟,所以,在人格中最容易受到傷害的便是自尊心,也就是自我意識。小孩子拒絕二手舊衣服,不是為了虛榮心,而是為了構建自我價值觀——我值得穿新衣服。

這時候,家長應該做的是尊重孩子的請求,不再強制讓孩子穿二手舊衣服,寧願衣服少一點,也不要把孩子的衣櫥當成小區裡擺放的"舊衣回收站",長期撿舊衣服穿的孩子很容易自卑,尤其在面對衣服原主人的時候。


心理學家勸告:


過度補償:人一生都在追求優越感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這就決定了人們的潛意識中都有自卑感存在。每個人解決其自卑感的方式影響他的行為模式。過度補償作為自卑情結的一種處理方式,當個人無法克服內在自卑,而衍生出一種過度補償的優越來掩蓋自我內心深處的自卑情結。

因此,如果我們曾經對某一方面特別自卑,那麼我們一旦有了條件與實力,就會對這一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理,那些在原生家庭階段被限制穿著的窮孩子,會在這個方面極度自卑,導致他們在成年後在穿著開銷上極度奢靡。


心理學家勸告:


結語:由此看來,讓孩子穿別人的舊衣服並不是一種明智的穿著方式,我們一定要遵循實際家庭情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度。​​​​

你小時候穿過二手舊衣服嗎?現在你會給孩子繼續穿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