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风候


颐和风候 | 惊蛰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此时,桃花红杏花白,黄莺鸣燕飞来。


颐和风候 | 惊蛰

蛰有三候。惊鸷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再五日鹰化为鸠。一候,桃始华,此时桃花红,柳叶青,闹春自此开始;二候,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黄鹂最早感知春阳之气开始鸣叫;三候,鹰化为鸠,鹰开始悄悄地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的鸠开始鸣叫求偶,古人看到周围的鸠一下子多起来,便戏称鹰变成了鸠。


颐和风候 | 惊蛰

▲ 西堤景明楼。

遥看草色近却无。此时的春天,似有还无,隐隐约约,最是灵秀。


颐和风候 | 惊蛰

▲ 通云城关。

冰解春湖阔,涵空天作底。

春雷的号角,撕破了大地的沉默,唤醒了沉睡一冬的草木,细雨潜催下,枝头的柳芽抽出新绿,试探着春天的气息。


颐和风候 | 惊蛰

▲ 乐寿堂前,玉兰花苞,初探头。


颐和风候 | 惊蛰

▲ 仁寿殿下,雨霏霏。


颐和风候 | 惊蛰

▲ 知春亭。

细雨微风,润透了石桥屋檐下的过往,执伞桥头,一坛心事如烟雨,转眼又是鹅黄柳绿。


颐和风候 | 惊蛰

▲ 谐趣园外。

早春的消息和悸动已经铺垫很久,随着一声春雷,满园的迎春花,一夜之间开了。


颐和风候 | 惊蛰

▲ 谐趣园。


颐和风候 | 惊蛰

▲ 仁寿殿。


风物有信,枝头早春。

每一个节气都有它的仪式感,园中的一草一木,自始至终都提醒着我们,那些阳光下被我们忽略的每一丝变化,它们全部表达。


颐和风候 | 惊蛰

▲ 大戏楼旁。


颐和风候 | 惊蛰

▲ 西堤畔。

当西堤的第一朵山桃花开,春天便真的来了。


颐和风候 | 惊蛰

▲ 西堤练桥。

天光清亮,淡粉色的花苞,怀揣着梦想挂满枝头,拉开了仲春的帷幕。花朵从清淡开到浓稠,待到春分后,山桃花开成绯红的烟云,枝干垂下繁盛的裙角,满园春色浓如酒。


颐和风候 | 惊蛰

▲ 十七孔桥。


颐和风候 | 惊蛰

▲ 花承阁遗址。

红墙外,曲通幽经,花开未尽。


颐和风候 | 惊蛰

▲ 长廊。


颐和风候 | 惊蛰

▲ 知春亭。

我们都被留在,自己青春时代的歌声里。


颐和风候 | 惊蛰


颐和风候 | 惊蛰

▲ 四大部洲。

惊蛰的雷声,就像那山野间顽皮的孩童吹响的第一声口哨,久久回荡,惊了春风,乱了草丛,掀开了枯草下尖尖的绿色,蛰伏一冬的小动物也从梦中惊醒,左顾右盼地张望,开始和春天一起成长。


颐和风候 | 惊蛰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时令更替,仲春二月,万物被春雷惊醒,檐下小雨滑落门庭,微风沐浴着花木悄然绽放,恍如江南一梦。

下一页即将翻开的,便是繁花迷眼、草长莺飞的春分。


颐和风候 | 惊蛰


关于《颐和风候》

见微知著,观候知节,是先人安身立命、处世生活的参照,也是他们千百年生活实践中对时光的精雕细琢。《颐和风候》正是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为纲,以影像白描的笔法,串联起了颐和园在岁时节序中的光阴之美、幽趣之美、人文之美

这个系列的作品,跨越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照片素材逾万幅,既有常见的建筑风光和园林小品,亦有大量人文。我希望透过自己的镜头带给读者最直接、最温柔的感触,重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记忆,赏读中国园林之美、传统文化之雅,唤醒世人沉睡太久的那颗温柔的心,感知节气变迁中的流年生活。


颐和风候 | 惊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