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故事》: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武汉故事》: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武汉故事》: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这些天都在看《武汉故事》,作者池莉。逃脱了功利,轻松的阅读,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武汉故事》是刚刚淘到的书,走了很远的路,只为去看看那些书店,那些陈旧的书,可能只有我这种喜欢怀旧的人,才会做的蠢事吧。《武汉故事》是在一个打折书架上找到的。书上已留下被翻过许多次的痕迹,有些撕烂,但我喜欢。

《武汉故事》: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我觉得这些所谓的老书,就应该是这样的效果。书和里面的内容一样,武汉,是一个用历史的眼光考究的地方。那些斑驳的墙面虽然只有到汉口的小胡同才能找到,但是一些文化还是那样源远流长至现在的武汉人。那些武汉话,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我实在是很难听懂他们的话。渐渐的似乎摸索到一些他们说话的特点,渐渐的融入他们的生活中。

《武汉故事》: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武汉故事》以池莉本人认为是一种隔岸观火的羡慕,《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开篇。我喜欢这个题目《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第一,说出了武汉这座城市变态的天气情况,来武汉住过一年的人都知道,这个城市最大的特点不是小吃,不是服装,是这个不南不北城市的天气,冬天的时候,没有暖气补贴,外头寒风袭袭,里头冷冰冰,像地窖一样。夏天,烈日当头。第二,这个题目说出一个大实话,活着就好!多大点事,活着就好,这是武汉常喜欢说的话。


《武汉故事》: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武汉人不喜欢说“什么事”而是用“么事”代替,喜欢用尾音“唦”,喜欢用“个巴妈”“婊子”来骂人,你可能说这是粗俗,但是这也是一种文化沉淀下来的东西,谁能说哪个民族,哪个地方没自己几个骂人的脏话,你装矜持,你不讲,但是你不能拒绝它的存在,这也是一种文化。当看到这本书中闪烁这些文字时,我不由的往回翻,看看这个作者真的是池莉吗,她是池莉,但是我觉得脱离课本的池莉,才是真正的池莉,是我喜欢的洒脱池莉,是个真正的武汉池莉。


《武汉故事》: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老谦记的牛肉枯炒豆丝,民生食堂的小小汤圆,五方斋的麻蓉汤圆,同兴里的油香,顺香居的重油烧梅,民众甜食的潽汁酒,福庆和的牛肉米粉,面窝,糍粑,欢喜坨,酥饺,油糍,糯米鸡”其实在这些东西中,有很多东西别地也有,有些东西也是从小就开始吃的。


《武汉故事》: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但是可以称为一个地方的特色的东西,真的要去当地吃,同样的东西不同的是它的味道,没有说哪里好哪里不好,吃的东西全靠个人的口感,适合你,那就是好的。就如武汉的油条,武汉的油条是软皮隆冬的,而家乡的是酥酥的,我喜欢酥酥的,就会觉得家乡的比较好吃,但是只有你来武汉吃这里的油条,你才发现原来是这样子的呀,油条也有不同的呀,这般感慨。


BD%E4%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