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不動,寵辱皆安定

一念起,萬物皆動。

念不動,寵辱皆安定。

佛家說:人是未來佛,佛是過來人。

紅塵滾滾你我皆過客,攜一株草花,攬一輪皓月,渡一世春秋。

盡數人間悲歡離合,慣看歲月浮沉冷暖。

奈何世事總不將隨人願,執念不必空守,愛恨不得挽留。

動在於念,定在乎安。

念不動,寵辱皆安定

在洪應明的《菜根譚》裡有這樣一句話: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隨天邊雲捲雲舒。

生固欣然,死亦無憾;

花落還開,水流不斷。

花開花落皆有因,情起情滅終有時。

寵辱、愛恨,皆在於一念之間。

陶淵明是東晉末期人,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大司馬。八歲時父親去世,家境逐漸敗落。

他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

年輕時的陶淵明縱然有著“大濟蒼生之志”,但因性情耿直,不願攀附權貴,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

為了生存,陶淵明先後也做過一些小官,但因不滿官場之上的惡劣不正之風,不願為鬥米折腰,而幾度辭官。之後陶淵明便開始了隱居的生活。

陶淵明躬耕歸田,尋著心中之念,享受著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的恬淡生活。求得了心靈的寧靜與淡泊。

不管身邊環境如何,不管與何人共舞,我們當始終執自己心中所念,方不會被俗世而擾之。

正當是: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因為本心遠離凡塵俗世,所以即便身居鬧市,也同居住在田園裡、南山下一般,不受亂世紛擾。

念不動,寵辱皆安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出自於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什麼樣的作者抒發什麼樣的情懷,因著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魅力而寫出的文章既也是具有極高的思想感情。

不以物喜,既不以外物好壞而喜之。

我們往往太過於在乎自己之外的東西,比如金錢、名譽、地位,比如別人對你的稱讚、指責,而這些往往是對我們過去的總結。

如果我們只是停留在對已經發生的過往之事的歡喜之中,又怎麼能放空自己,輕裝上陣呢?

不以己悲,既不以自己得失而悲之。

常言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與不足,而我們不能一味地因為暫時的得失而消極悲觀,成功失敗乃兵家常事,時過境遷唯世事之本源,聚散離合總不會太遠。

一念之間,事實總有千般變化。

得之不喜,失之不憂。

唯心無雜念,方不亂動於行。

鮮花與掌聲共享,光芒萬丈也要莫輕狂。

溝壑與冷眼相交,晦暗無光也當向前方。

念不動,寵辱皆安定

佛家說: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

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

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其實,大多數時候,我們最控制不了的是自己的心魔。

本來一些事,從來都沒有發生過,可卻在我們腦海裡浮現出它已經發生的千萬種畫面,並在我們的心裡已經為整件事情預謀好了它的過程甚至結果。

這個時候,這件事情即便沒有發生,也會在冥冥之中按照你劃定的路線去推移。

不要隨意揣測他人,不要妄自喜怒無常。

念在乎於心,而行在乎於念。

往往之間,我們只是在自尋煩惱,徒勞的增了悲傷。

我們最難戰勝的不是別人,只是自己而已,千萬不要讓失去理智的心魔左右了我們心中掌握該去何方的舵。

動與定,一念之間,千差萬別。

動在於念,定在乎安。

念不動,寵辱皆安定

生於這凡塵之間,太多風景容易讓我們去留戀,太多情感容易讓我們迷了雙眼,太多成敗足以讓我們停滯不前。

值得深愛的人不願意你受傷,朝陽升起的地方必定歷經過黑暗的創傷,無人之巔定有你擁抱不了的思念。

寒來暑往,潮起潮落,雲捲雲舒,念不動,皆一切都無怨。

一念起,萬物皆動。

念不動,寵辱皆安定。

念不動,寵辱皆安定


-END-

點擊右上角“關注” 每天推送經常原創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