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對死亡的想法,

真的太浪漫了。”


紙紮


提起紙紮,

大多數中國人都會敬而遠之,

因為它是燒給逝去人的“物品”。

不論再怎樣精緻好看,

都難登大雅之堂。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然而,前段時間,

法國埃菲爾鐵塔附近一家美術館,

整個展館展覽的都是

我們忌諱的紙紮。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要知道,

這家美術館可來頭不小!

Musée du Quai Branly

不僅是法國四大國家博物館之一,

更是歐洲最大的非歐洲藝術博物館。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更讓人意外的是,

這場別開生面的展覽,

還被巴黎藝文指南

評選為“當季巴黎十大必看展覽之一”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碩大的展館入口及醒目位置

都佈滿了中國的紙紮品。

當有人再三質疑:

“你們真的要做這樣的展覽嗎?”

主辦方硬核回應:

“這是文化累積出的絕美工藝”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看著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藝品,

無數老外都覺得不可思議:

“就算人已經去世,

還會為他準備這麼漂亮的東西,

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想法

真是太浪漫了。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質樸的小茶館,

無論是櫃檯的小茶壺,

還是餐櫃上的籠屜,

如果不細看,

誰會相信這是紙紮。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不論是中式火鍋、小籠包,

或者西式糕點,

一個個物件都栩栩如生。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就連風靡全球的各種新科技,

也能做得惟妙惟肖。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讓人挪不開眼的豪車、飛機,

製作者的靈巧不言而喻。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我們避諱不碰的東西,

卻在西方世界成了寶藏。

紙紮從來不是禁忌,

它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早在1000多年前,

紙紮就已是生活常態,

它將親人的不捨與思念,

帶給另一個世界的往生者。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我們一步步向前走,

這樣獨特的工藝卻逐漸被遺忘在時光裡,

只因它的禁忌色彩,

傳統紙紮被迫萎靡沒落。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然而今天它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

離不開百年紙紮老店——新興糊紙店

在時代洪流中傳承四代的堅持。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到第三代傳人張徐沛的手中,

無論是宮殿廟宇,

還是人物、草叢鳥獸,

無不精心考究,

尺寸細節令人嘖嘖稱奇。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張徐沛時常懷念

那個紙紮生意好的不得了的年代。

鼎盛時期,

店裡有十多個師傅,

喪事、一般廟宇慶典、祭祀,

甚至傳統的喜事,

都能看到紙紮的身影。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就算是機器製造橫行的當代,

他依舊拿著簡易的工具伏案而作,

並非機器做得不好,而是,

“手工做出來的東西,

有機器無法取代的感覺,

如果手作感消失了,

那人情味也就沒了。”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然而,一心堅守換來的卻是,

“兩三個月有一單生意

就要偷笑了”,

因此,為了讓店鋪繼續經營。

張徐沛甚至去做保安,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張徐沛十幾歲跟著長輩,

從幫忙糊紙開始,

到學扎紙、綁竹架,

受傷了多少回早已記不清,

只記得活了93年的祖父,

直到90歲都堅持做紙紮。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而自己,

為了用手感知所有尺寸規格,

光劈竹條,就學了兩三年。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我們眼中輕飄飄的各種“靈厝”,

從劈竹到做完,

一家人至少要花三個月時間。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可在這個功利的社會里,

沒有人再去比慢,

更少有人埋頭對純粹的追求。

張徐沛和家人商量:

要不要把店鋪關掉出租,

這樣至少還能維持生計。


聽到父親的提議,

一雙兒女瞪大了眼睛:

曾經排斥的家業,

真的就這樣結束了?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兒子張徐展至今仍清晰地記得,

小時候的自己雖萬般不願,

爸爸也總拉著他們去做紙紮;

高中時為了不繼承“家業”,

還特意去唸新媒體科技。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可偏偏是這門自己都看不上的技藝,

讓他從小就比同齡人心靈手巧,

甚至幫助他在大學中創作的動畫連得大獎。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2015亞洲藝術雙年展 展覽現場


一次次的認同讓他看到,

傳統不是禁忌,

更不會消失,

它只是需要被看見。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在紙紮這件事上,

人們對遺憾可以付出那麼多,

但在生活中卻只會迴避遺憾,

然後製造更多遺憾

人們希望有另一個世界,

因為思念,也想在自己逝去後,

能在那裡跟他們團聚;

一團火,兩行淚,

幾聲問候。”

讓人漸漸明白,

燒紙不是下面冷,

而是人間更需要溫暖。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他不甘心如此有溫度的傳統,

就這樣隨時光消失。

於是和姐姐張宛瑩一起,

鼓動父母合創“新興糊紙文化”,

開教育工作坊、創作新造型,

用最時髦的方式讓大眾看到:

“糊紙文化不該只被視為民俗,

跳脫祭品的含義,

它是工藝,是我們數千年文化的傳承”。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日復一日的堅持,

絞盡腦汁的創新,

終於在2016年得到回報。

他們接到了巴黎設計周的邀請,

一門面臨消失的手藝,

突然引起世界的注意,誰敢相信?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可事實卻是,

展覽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紙紮這門手藝

在國際舞臺上大受歡迎。

他們費盡心思的作品,

不僅三年後再次登入法國國家級博物館,

更被搶著收藏。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無人不驚歎於它們的精美,

無人不被這門流傳千年的手藝折服,

雖是曇花一現的複製品,

但它們卻承載著對逝者的敬畏與懷念;

隨著火焰消逝的,

更有一份生者與逝去的先祖彼此依託的牽掛,

和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許。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中國人燒給死人的紙紮,登上巴黎設計周,還被法國的博物館收藏


生死之間並非完全分明,

死亡從來不是生命的對立面,

而是它的一部分。

若能坦然面對死亡,

又為何不能只是一份對亡者思念的技藝。

最好的思念,是傳承,

不止於行,不止於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