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傳的神術—風角

失傳的神術—風角


風角就是根據風在特定時空中刮來的方向,風力的大小,風速的遲疾,所表現的形態等具體依據,來預測將要發生的事情。主要用來佔測吉凶、風雨、政令、軍事等等。


古人把風看成是陰陽二氣的產物,如果二氣失衡或失和,就會形成風,那麼自然界的風就有了陰陽之分,具有了五行的性質。因為有了陰陽五行的生剋制化理論,自然就與天地、萬物、社會、人事等有著各種內在的聯繫。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民間易隱(公號)。


風角術是最早的佔侯術之一,古代星佔術中還有云氣佔一類的佔侯術,因此風角術一直與古代星佔不分家,精通風角的人,往往都修習星佔術。


由於風角術非常靈驗,古人非常相信。漢代天文學家發明侯風地動儀的張衡就精通風角術,因為光武帝好讖緯,顯宗、肅宗繼承祖說。當時儒生爭學圖緯,更復附妖言。張衡認為圖緯虛妄,不是聖人之法,於是上書,要求廢除圖緯,禁止流行。


在上書中他說:“律歷、卦侯、九宮、風角,屢有效驗,沒有人學,而爭說讖緯之書,譬如畫工,厭惡畫馬,而喜歡作鬼魅,這是因為具體的事物難以形容,而鬼魅虛偽無形,畫起來容易。應該收藏圖讖,禁止流行,則是非不致混淆,壞書也沒有了。”


失傳的神術—風角

學習風角術需要經常觀測天象,又非常靈驗,精通風角的人,往往不輕易傳給別人。北齊權會,善觀天象,精通風角。到了私人房舍,一點也不提起,學生向他請教時,他始終一點也不說。他常常說:“這種學問可以知曉,卻不能言說。諸君都是王公貴族子弟,不必通過這些進取,何必多問呢。”


權會曾經派家人到遠方去很久沒有返回。那個家人回程快到家時,逢上天降大雪,就寄居到別人家中。權會當時正在學堂講課,忽然有旋風把雪吹入門內,他笑著說:“出行的家人己經到了,想不到中間停了下來。於是派人追蹤尋找,果然象他說的那樣。”


風角術經常在戰爭中運用,因此古代謀士和帶兵的元帥往往也精通風角。古代小說中有很多戰爭中運用風角術的描寫。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民間易隱(公號)。


三國時期的曹操也精通風角。《三國演義》二十四回,曹操引軍往小沛來,正行間,狂風驟至,忽聽一聲響亮,將一面牙旗吹折,操便令軍兵且住,聚眾謀士問吉凶。荀彧曰:“風從何方來?吹折甚色旗?”操曰:“風自東南方來,吹折角上牙旗,旗乃青紅二色。”荀彧曰:“不主別事,今夜劉備必來劫寨。”操點頭。


失傳的神術—風角

忽毛玠入見曰:“方才東南風起,吹折青紅牙旗一面。主公以為主何吉凶?”操曰:“公意若何?”毛玠曰:“愚意以為今夜必主有人來劫寨。”操曰:“天報應我,當即防之。”是夜劉備與張飛果然來劫寨,結果中計大敗。


《水滸傳》中也有多處運用風角術的描寫。第六十回,晁蓋一意孤行要去打曾頭市,部領三軍人馬下山,宋江與吳用、公孫勝眾頭領,就金沙灘餞行。飲酒之間,忽起一陣狂風,正把晁蓋新制的認軍旗半腰吹折。眾人見了,盡皆失色。


吳學究諫曰:“此乃不祥之兆,兄長改日出軍,”宋江勸道:“哥哥方才出軍,風吹折認旗,于軍不利。不若停待幾日再去和那廝理會。”晁蓋道:“天地風雲,何足為怪?趁此春暖之時,不去拿他,直待養成那廝氣勢,卻去進兵,那時遲了。你且休阻我,遮莫怎地要去走一遭!”宋江那裡彆拗得住。晁蓋引兵渡水去了。結果晁蓋在曾頭市中藥箭身亡。


風角術的起源非常早,可以推到殷商時期,在《山海經》中也可以經常看到有關四方風出入處的記載,由此可見上古時期人們關於風的信仰,此時風被視為有著神秘的力量,與神不可分。四風與四季有了對應,後來四風發展成八風,並用八風配八卦,再後來發展出十二風,與十二辰方住相配,並且配合十二月令來論說。


失傳的神術—風角

在漢朝時期,風角術是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呂氏春秋》中提出的八風說,為風角術的流行提供了理論依據,對風角術的發展演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當時的術數名家,如京房、翼奉等都寫有這方面的著作,漢朝時期,風角術盛極一時,出行了很多擅長風角術的人,例如郎宗、郎凱、任文公、張衡等。


唐代時期,風角術走向衰弱,此時期出了一個千古一遇的術數大家—李淳風,他精通風角,寫下著作《乙巳佔》。


從西漢到明代1800年中,風角術一直是傳承有序,以非常靈驗著稱,自明朝以後,突然失傳。


在現存的古籍中,記載風角術的主要有《武經總要》和《靈臺秘苑》二書,另外《白猿奇書》中,有佔風歌訣三十二首,《奇門闡秘前編》卷四,有風角四十二條,從這些文獻中,基本上可以總結出完整的風角操作術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