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細談我國古代藥茶文化的演變

藥茶,它和氣功一樣,是我國傳統醫學預防保健的一種常見方式,藥茶兼食用、藥用價值於一體,既是日常飲品,又是治療藥物,在傳統保健方法中佔據著重要地位,是我國獨有的一種

飲食養生文化。藥茶文化作為中醫藥學的重要分支,在我國醫藥學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一、藥茶的不同呈現方式

藥茶的表現形式具有多樣化,從早期的藥茶同烹,到中期以茶為藥,再到最後的炮製藥茶成方代茶飲,藥茶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地創新發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藥茶理論。

1、藥物與茶同烹煮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對茶的性味就有了一定的瞭解,為了緩解茶的苦寒之性,選擇用生薑、韭菜、薄荷等藥物與茶一起烹煮成茶湯飲用,漢末期壺居士《食忌》就記載了這種茶湯的烹煮方法:“苦荼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韭菜味甘辛,性溫,與茶烹煮可以調和茶的苦寒之性,使之入口不傷脾胃。一直到了唐代,人們還一直在飲用這種茶湯。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細談我國古代藥茶文化的演變

而這種茶湯,就是藥茶的一種表現形式,將辛溫的藥物與茶共同烹煮,正是因為人們對於茶之滋味愛之入骨,但是又懼其藥性,所以才想出了這種藥茶,既能使人享用到美味的茶湯,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養生保健作用。

2、茶作為藥物入藥

如上所述,關於茶的性味古人早就對其有了深刻的瞭解,雖然日常飲用對於體制虛寒的人來說是一種負擔,但就就其藥效來說茶也是一味良藥。唐代陸羽所撰寫的《茶經》就記載了茶作為藥物的妙用:“茶之為用,味至寒……若熱渴、凝悶、腦 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如宋代《太平聖惠方》書中就記載了八種“藥茶諸方”,如治療傷寒頭痛壯熱的蔥豉茶方、薄荷茶方、石膏茶方等,在這些藥茶方中,茶都是作為一味藥物出現,可知茶入藥的歷史悠久。

早在唐朝時期,藥學家陳藏器就曾提出了“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的觀點,縱觀各種醫家典籍,其中提到茶的功效以及應用數不勝數,可想而知古人還是認為多飲用茶可以

養生保健,由此可知,茶文化能在我國風靡數千年不是沒有道理的。

3、藥物代茶飲出現

除了以上兩種藥茶應用之外,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歷史中,還發展除了另外一種藥茶表現形式,就是藥物代茶飲,即用藥湯代替茶葉飲品作為日常飲品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細談我國古代藥茶文化的演變

而在古代,藥物代茶飲藥茶文化的一種,在民間廣為流傳。將民間常見的中草藥的葉、嫩芽等,用類似製茶的手法去製作,如宋朝時出現的槐芽茶方、皂莢芽茶方等,而清代太醫院編修的《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中也記載了普濟藥茶等數首藥茶方,甚至清朝時茶療之風盛行,藥茶還被做成丸劑、散劑、沖劑等多種劑型方便外出攜帶,使用時用茶水送服即可。

藥物代茶飲作為藥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勞動智慧的結晶,既繼承了前代藥茶文化的精髓,又在繼承中將傳統發揚光大,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性。

二、藥茶的發展演變歷史

從漢唐時期的初始萌芽,到宋元時期發展壯大,再到明清時期的成熟興盛,隨著古代人民對藥茶認識的逐漸深入,中國藥茶先後出現了藥食同源以茶入藥、藥物代茶方

等不同的表現形式,藥茶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地崇新改異,發揚光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藥茶文化

1、漢至南北朝時期:藥茶文化的萌芽時期

漢朝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中藥文化的發展時期,同時也是藥茶文化的萌芽時期,早在東漢時期就有了“以茶入藥”的記載,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記載:“茶治便膿血,甚效。”但在這一時期,由於醫藥學家對於茶的認識不夠深入,藥茶仍出於“食藥共用”的階段,是藥茶文化的萌芽時期。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細談我國古代藥茶文化的演變

從漢朝至南北朝七百多年裡,藥茶文化發展緩慢,至隋唐之前,人們通常是將茶與姜、韭、芫荽等食物一起烹煮成茶湯,著便是當時的藥茶了,這種藥茶既可以養生保健,也可以用來治療疾病,當時還曾有人將這種藥茶方做成商品出售,在三國時期魏人張揖所撰寫的《廣雅》記載:“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除此之外,在很多當時的醫籍裡都記載了茶的功用,如《本草·木部》記載:“茗:苦荼。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瘻瘡,利小便,去痰渴熱,令人少睡。秋採之。苦,主下氣消食。”再如《孺子方》中記載:“療小兒無故驚蹶,以苦荼、蔥須煮,服之。”

從這些記載中我們不難發現,從漢朝之南北朝時期,茶仍是處於“藥食同源”時候,對於茶的功用人們只是有了初步認識,並未有深入瞭解。

2、隋唐宋元時期:藥茶文化的繁榮時期

從隋唐至宋元時期,隨著經濟的繁榮發展,市井文化逐漸成為社會的流行文化,醫藥學家對於茶的功效認識逐漸深入,茶開始成為藥方中的君藥,“藥茶”一詞也首現於宋代官修醫書《太平聖惠方》中的“藥茶諸方”一則。這一時期是藥茶的繁榮發展階段,雖然這一時期已有代茶方的出現,但是以茶入藥仍是這一時期藥茶的主要表現形式。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細談我國古代藥茶文化的演變

隨著人們對於茶的藥用價值有了深入的瞭解,開始將茶作為一味藥物使用,在現存的隋唐宋元時期的典籍裡,有很多關於茶的藥用價值的記載,唐代醫藥學家陳藏器就對茶的治療作用推崇不已,在他編寫的《本草拾遺》中誇到:“諸藥為諸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

而陸羽的《茶經》中也提到了茶的藥用價值:“茶之為用,味至寒……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而關於茶的入藥最廣為流傳的應該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川芎茶調散,方中茶清為藥引,可治療外感風邪所致的頭痛,至今仍是中醫常用方劑之一,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臨床使用價值。

除此之外,在這一時期,隨著官修醫書的不斷出現,藥茶也作為中藥的分支被單獨記錄起來,如宋代太醫院官修的《和濟局方》中就有關於藥茶的專篇介紹,可見藥茶文化在隋唐至宋元時期已經進入繁榮昌盛階段,並且對明清時期的藥茶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明清時期:藥茶文化的成熟時期

明清時期,由於前朝的影響,茶療之風盛行,上至皇親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社會各階層都樂意接受藥茶這一種養生保健方式,而與此同時,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藥茶逐漸商品化、平民化、普及化,加上這一時期中醫藥開始進入總結階段,藥茶文化也隨之進入成熟階段,藥物代茶飲在這一時期逐漸成為藥茶的主流表現形式,而藥茶的劑型也隨之增多,出現了丸型、膏型、散型等。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細談我國古代藥茶文化的演變

隨著祖國傳統醫學分科的日益專業化、精細化,藥茶文化也隨之有了改變,各類藥茶處方也開始因人而異、因人制宜,如合適老年人服用的“三子養親湯”,適宜婦人服用的“四物湯”等,藥茶成為明清時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隨著此時茶療之風的廣泛傳播開來,大量行之有效的藥物代茶飲方得到了廣泛應用, 如午時茶、枸杞茶、薑茶、八寶茶、八仙茶、天中茶等,而這些代茶飲方還被記錄進《隨息居飲食譜》這一類生活記錄用書中,言其可以“清心神,涼肝膽,滌熱,肅肺胃。”

而在曹雪芹先生所著的《紅樓夢》夢中就有妙玉沏老君眉茶 為賈母治酒肉傷脾胃停食的記載。而《慈禧光緒醫方選議》書中記載慈禧熱病咳嗽時曾飲用清熱止咳代茶飲,光緒也常飲用藥茶,如安神代茶飲、清肝聰耳代茶飲等。

從種種記載來看,藥茶不僅出現在各種醫籍和茶經中,還出現在了生活用書裡,由此可知,在明清之際藥茶文化的興盛。從以茶為主,到茶藥並重,再到以藥替茶,藥茶方劑的變化發展也說明了藥茶文化在明清時期已經進入成熟階段。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細談我國古代藥茶文化的演變

三、總結

綜上所述,中國的藥茶文化誕生於中國傳統醫學理論中,它的出現,是基於中國古人對於養生的需要以及古人對於茶文化的喜愛,隨著“不治已病治未病”理論的深入人心,使得古人發揮智慧將茶文化與藥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聯繫性。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於藥茶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

藥茶文化也在不斷地發展壯大,到了今天,隨著治未病觀念的逐漸普及,加上現代人因為飲食不調、起居無常,身體正氣漸虧,身體常年處於亞健康狀態,養生保健不再是中老年的專用詞,年輕人中市場也很廣大,而藥茶具有的簡便快捷、經濟實惠的優點在年輕人保健市場中佔據著優勢地位,藥茶文化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了。

參考文獻:

1、蘇峰、蔡東聯、衚衕傑.淺談藥茶

2、周昕.簡論藥茶

3、張園園.致病與治病:古醫書中的“茶”文化書寫

4、章傳政、肖正廣.中國藥茶發展述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