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百大名将排行榜之第21名到第40名

根据阅读三国的总体印象认为,三国第21——40明的武将应该这样排序,依次是:

孙策、太史慈、周泰、蒋钦、孙坚、张绣、王平、关兴、张苞、曹洪、徐盛、文鸳、夏侯渊、钟会、文丑、颜良、韩当、黄盖、廖化、李严、关平、马岱、曹彰、高览、丁奉、凌统、严颜、高顺、郭淮、臧霸。

三国百大名将排行榜之第21名到第40名

有细心的网友把每一位武将的战绩,比武的胜负,总体的贡献等,都做了具体的记述。老郑觉得那样篇幅太长,大家都习惯于一目十行的快餐式阅读,不如挑重点三言两语,简明扼要,哈哈一笑,该干嘛干嘛去。

就说孙策吧,外号“小霸王”,武功了得。最主要的是他拿下了江东数州的地盘,是东吴立国之人,这才有了孙权稳坐多年的吴王宝座。排在21名其实有点儿委屈了,也是阴错阳差,谁让他英年早逝、寿命不长来着。

三国百大名将排行榜之第21名到第40名

张绣曾是一方小小诸侯,官渡之战前投降了曹操。本来名气不大,但那杆神枪赫赫有名。虽出场不多,然十分传奇。因为曹操睡了她的婶婶,一怒反水,杀了曹魏大将典韦和曹操的儿子,不是曹操天下第一跑得快(说曹操曹操到),小命也得交代到他的枪下。二次降曹,作为不大。曹丕称帝,看不上他,落得个自自己了断的下场,有点惨。回头看来,降曹到底是对了还是错了?张绣是后悔了还是后悔了?

蜀将王平为何排名在关兴、张苞之前?此君文化不高,是个大老粗,实战经验丰富,颇懂兵书战策。其带兵稳健有余,威猛略有不足。但他是与魏延水平相当的人物,诸葛亮去世,他继魏延之后做了汉中太守,曹魏军望而生畏。对保卫蜀汉政权功莫大焉。许多三国武将的排名不见王平,有点儿莫名其妙。

三国百大名将排行榜之第21名到第40名

钟会上榜因为邓艾,邓艾与钟会是曹魏后期两员战将,伯仲之间。没有他于情理不合。不是他领军在剑阁与姜维对垒,邓艾如何能出奇兵直取成都?排在这个位置,稍显偏后,但不是可以有,是必须有。

廖化、关平、马岱几位不相上下。廖化排前是因为那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俗语,其实冤枉了他。演绎限于篇幅,没有深入写他,廖化实际上是和关羽一样有过长途追随刘备、过关斩将的传奇经历,武功高强。并非蜀汉没有武将了,才让他充当先锋。人家也是有勇有谋的帅才哩。关平追随关羽,武艺超群,多次立下战功。荆州之战失利,与关羽一同被害,颇为壮烈。

李严为何上榜?因为他在诸葛亮主政之后,执掌蜀汉军事。刘备白帝城托孤也托付给了李严、诸葛亮二人,可见他在蜀国的政治地位举足轻重。刘备认为他在军事上强于诸葛亮,故委以军权,虽然战功不多,我们也不可等闲视之。

三国百大名将排行榜之第21名到第40名

周泰、蒋钦、韩当、黄盖均是江东老将,完全可以排名在老将黄忠之后。周瑜上演的一出苦肉计,让黄盖的知名度倍增。周泰、蒋钦、韩当的文韬武略都不在黄盖之下。周泰有点像赵云,多次危难之中救过吴主孙权,身上受过几十处枪伤,差不多是孙权的贴身护卫将军。

文丑、颜良都是武功高强的将军,虽然死在了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下,但也是三国名将之列有着一席之地的人物。三国中,颜良、文丑乃是袁绍手下上将,所向披靡。颜良跟赵子龙小打过一次,未分胜负。讨伐曹操的时候也是一路横扫,斩了几个曹操将领,也胜过于禁、徐晃等人,文丑实力也跟颜良相当。也许是作者为了抬高和美化关羽,才让他们做了冤魂吧。

三国百大名将排行榜之第21名到第40名

高览上榜理由很简单,他与张合的武艺在伯仲之间。三国高览最初是袁绍手下大将,后来被曹操打败,便和张郃一起投降,为曹魏战将。在《三国演义》中。高览武艺高强,曾与许诸、徐晃二人大战,没分胜负。在刘备败走荆州之时,被援军赵子龙所杀,不算冤枉。

严颜,蜀汉老将,曾与张飞大战,不分胜负。后来归顺刘备,忠诚正义,老当益壮,多有战功,是仅次于黄忠的一名元老级人物。

三国百大名将排行榜之第21名到第40名

郭淮,曹魏名将,官至车骑将军,封阳曲侯。夏侯渊战死时,郭淮收集残兵,推张郃为主将而得以稳定局势。曹丕称帝后,郭淮多次立功。诸葛亮伐魏时,郭淮料敌准确,多次取胜。之后又领兵击退过蜀将姜维,战绩不俗。

恕我余者从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