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合作時,做好這3件事才算“靠譜”

前兩天看到有朋友髮圈抱怨,大意是從同事那裡接過來一攤原本不屬於自己的工作,沒想到特別麻煩,現在很想撂挑子不幹了。

我特別能理解這種心態:臨時放手好像自己很不靠譜,硬著頭皮做下去又覺得委屈和冤枉。而且最後做好了,自己可能就得到一句輕飄飄的“謝謝”,做不好了大約還會背鍋。

最關鍵的問題是:這事本來就不該我做啊,為什麼現在自己又累又糾結呢?

與人合作時,做好這3件事才算“靠譜”

近來團隊內在做年終總結,大家對我的評價還不錯,倆字總結就是——靠譜。

當然,內部評論的時候可能會礙於人情寫得好一點,哈哈~

但我想說的是,其實我也曾幹過特別不靠譜的事,恰好就是開頭我提到的那種情節。在故事的最後,我就是撂挑子不幹了……

完整的故事,是這樣的——

3年前我參加了一個線下社團,在裡面的整體表現還不錯,備受負責人老師的嘉許。但是因為我進入社團的時間很短,所以除了輪值的一些事務外,並沒有肩負任何實質性的職務。

加入社團大概兩三個月的時候,南京地區搞了一次集中的線下活動,本地的十幾家兄弟社團共同參與。當時我雖然積極地報了名,但只打算參加上半場的分享,對下午的文藝活動並不感興趣。

結果,在活動前一天的晚上,負責人老師親自打電話給我,問我:“婉君,明天的活動你也要參加對吧?負責宣傳的XX明天有事去不了了,你能幫一下忙嗎?你文筆很好,肯定沒問題的!”

被前輩戴了高帽子,我心裡還是很高興的,所以電話裡也沒問題“幫一下忙”具體意味著什麼,只知道是跟寫稿有關,就匆匆忙忙地答應了。

到了第二天,我在會場上遇到了負責人老師,向他詢問具體任務,這時候才得知我需要寫一篇完整的活動稿,發在大俱樂部的公眾號上。

當時我的心情就不太好,一下子萌生了拒絕的想法。因為接下這項工作就意味著我必須跟完一整天的活動,即使中間的過程特別無聊,我也不能離開,必須待在那裡蒐集素材。

結果下午的文藝活動雖然還不錯,但基本上是一些熟人自嗨,像我這樣剛剛進社群、誰都不認識的小白,就只好直愣愣地杵在那裡,尷尬極了……

接下來的事情才是重頭戲。

與人合作時,做好這3件事才算“靠譜”

活動結束的第二天,我就把回顧文案寫完了,迅速發給另一個社團的對接老師看。

她看過說:“還不錯,可以加照片排版了。”於是第二天下班後,我又花了一兩個小時選照片、排版,然後再次發給她看。

可就在這時,她忽然拉了一個五個人的小群,直接把預覽文章發在裡面,然後說:“@小A @小B……你們幾個提提意見。”

當時我就懵了,心想:不是隻有你一個人審稿嗎?不是文字內容還不錯嗎?又拉了幾個人進來,這是要做什麼呢?

還沒等我反應過來,群裡的其他幾個人噼裡啪啦發出來一堆修改意見。有人說文字這裡不對,那個詞需要調整;有人說排版不好,需要換字體、改字號、調整邊距;還有人說這個照片不好,那個人閉眼睛了,需要再增加……

群消息一下彈出來近百條,有的人發的還是語音,那一瞬間我只覺得自己腎上腺素飆升,心裡已經開始罵人了。

但是出於禮貌,我還是最後回了一句:“時間不早了,各位的意見先提著,我明早統一修改哈。”然後關電腦、手機靜音一氣呵成,直接去睡覺了,不願再去想這件煩心事。

隔天早上睜眼看時間,引入眼簾的是對接老師的一條私聊:今天快點改啊,我們這週五之前一定要發出來的。

喪……從一大早就開始了……

第二天,我抽空梳理完了群裡的所有反饋意見,又對著推文修改了好幾遍。確認已經吸納了所有人的意見後,再次把預覽文章發在群裡。

過了一會兒,大家又提出了新的意見。

這一次的意見就更有趣了,比如“這個照片有點暗啊,你用美圖秀秀調整一下”、“我們社團的名字怎麼換行了啊?能不能想辦法保持在一行上”、“這裡怎麼變了啊?我記得昨天不是這樣的,你又改了嗎?” 甚至提著提著,他們自己還爭了起來……

他們邊提意見,我邊修改,最後一直改到夜裡一點多。

從週日到週三,這件事已經拖了我三四天了,當時我真的特別窩火。而且那時候我正處在跳槽的檔口,原本準備晚上用來看工作機會、投簡歷的,結果卻被一篇推文弄得頭昏腦漲、心力交瘁。

到了週四,領導突然通知我下班後先別走,有點事情要做,可能會加班到比較晚。聽到這消息,我竟然有一點點高興,“終於找到撂挑子的理由了”。

於是抽空把推文又修改了最後一遍外,直接發給對接老師,並且告訴她:“不好意思,晚上我要加班,今天沒空改了。”然後默默退出了提意見的那個小群。

到了週五中午推文發出來的時候,我點開一看,果然又有了一些細微的修改,而且文末“本文編輯”一欄,我的名字也沒有了。

當時雖然我心裡還是不爽,但事情總算是這麼結束了。

與人合作時,做好這3件事才算“靠譜”

現在回想起來,這恐怕是我做過的最不靠譜的一件事了,但它也帶給我3方面人生經驗:

1.

臨時接任務前,一定要問自己3句話:

“我具體需要做什麼?”

“我需要付出多少時間和精力?”

“這件事我真的想做,並且能把它做好嗎?”

縱使每件事在推進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很多不確定,但如果你一開始就沒辦法回答以上3個問題,就說明你根本沒有準備好。既然如此,那就拒絕吧。

但是如果,你已經考慮好了,而且一開始是欣然接受的,那麼無論如何也要歷盡全程,哪怕是全力以赴也得不到滿意的結果。

2.

臨時把任務交接給別人時,別光顧著戴高帽子,一定把事情說清楚。

千萬別想著先把事情丟出去,然後讓對方自己解決麻煩,這關係到你的個人口碑!

半途撂挑子的我,做法當然是欠妥的。但一開始沒有把事情交代清楚的老師,他也有一部分責任。

而且在經歷過這件事之後,我對他的管理能力也產生了質疑,之後儘管他極力鼓動我競選社團內的職務,我還是婉言謝絕了。

3.

反饋意見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對方的感受。

對接老師在文案好修改的時候,沒有給出任何意見。群裡的其他人的反饋意見的時候,也機會沒考慮過反覆修改的麻煩。

動嘴總是比動手更快、更簡單。

你反饋意見的方式,其實也決定了你在他人心中的形象。

在這件事之後,工作內外遇到類似的事情,我都會特別注意具體執行人的感受。

比如交流工作的時候能用文字就絕不發語音;如果修改的意見比較多,一定會條理清晰的整理成文檔,而不是隨便發幾個字挑刺;如果對某個細節有明確的建議,一定不會含糊地指出來……

與人合作時,做好這3件事才算“靠譜”

我們難免遇到跟別人合作的時候,或許有時候是甲方,有時候是乙方;有時是跑腿的,有時又是挑刺的。

如果是在工作中,簡單,這就是多少錢的問題。

但只要其中涉及到人情,涉及到一些不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要儘可能的做好自己,同時也給別人留點餘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