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烏雞國一難的寓意:藉助虛構的神話,刻畫現實的世界

導讀:在《西遊記》中有許多非常奇怪的國度,這些國度往往以動物的名字來命名,比如獅駝國、寶象國等等。而其中最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便是烏雞國,很多人都不知道《西遊記》的作者,為何要給這個國度取一個這樣的名字?

對於這個問題,人們總是習慣於抱著一種開玩笑的態度去理解,因此也惹出了許多笑料。但這樣的說法只是帶來了一種歡樂的氣氛,卻不曾接近這個故事真正的核心思想。因為在這一難當中,還隱藏著更加深刻的寓意,其中的這些情節,都是經過吳承恩老先生精心設計之後才誕生的。

《西遊記》中烏雞國一難的寓意:藉助虛構的神話,刻畫現實的世界

《西遊記》中的烏雞國一難,雖然看起來只是一段完全不符合實際的神話故事,可是如果仔細對照起來就會發現,作者的真實目的其實是在用一個虛構的神話,來刻畫現實中的種種情形。特別是其中真假烏雞國王的事情,和烏雞國名字的內涵,是最能夠體現這種含義的兩點因素。只不過作者的表達方式有些含蓄,所以才讓人們忽略了這個故事的本質。

“烏雞國”之名,其實大有深意

根據李時珍所編寫的《本草綱目》記載:

“烏骨雞,有白毛烏骨者,黑毛烏骨者、斑毛烏骨者,有骨肉皆烏者、肉白烏骨者。”

也就是說烏雞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它的骨頭是黑色的。在普通人看來,這只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這種動物天生就是如此。可是當它被運用到《西遊記》中之後,便產生了一種特殊的含義。

吳承恩以“烏雞”之名來命名一個國度,就等於做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把這個國家的真實狀態,極其生動地體現了出來。無論這個國度的外表有多麼光鮮亮麗,就像烏雞身上的羽毛,可以是烏黑髮亮,也可以是潔白神聖。

但是它的內在卻已經黑暗到了極點,如同烏雞的皮毛之下所包裹的黑色骨骼。

《西遊記》中烏雞國一難的寓意:藉助虛構的神話,刻畫現實的世界

明朝大臣

其實這一點也正好反應出了當時明朝的現狀,皇帝和大臣們一直都在盡力粉飾太平,製造一種繁榮昌盛的假象,妄圖以這種手段自欺欺人。可是據《明史》記載,明朝的嘉靖年間其實並不太平,大臣們結黨營私欺上瞞下,邊境戰亂不斷,國內民不聊生。

這樣的局勢和烏雞的身體構造是何其相似,用一層看似光鮮的外衣,掩蓋著不為人知的黑暗。可見吳承恩老先生的確用心良苦,在創作神話作品的同時,依舊還掛念著整個天下的局勢。

真烏雞國王的形象,是這個故事中的主要批判對象

按照《西遊記》原著中給出的情節來看,烏雞國王是一個非常不稱職的國君。整個烏雞國在他的帶領之下,幾乎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比如烏雞國王就曾經對唐僧講述過當年的情形:

“我國中倉稟空虛,錢糧盡絕,文武兩班停俸祿,寡人膳食亦無葷。仿效禹王治水,與萬民同受甘苦,沐浴齋戒,晝夜焚香祈禱。如此三年,只幹得河枯井涸。”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烏雞國王,究竟有多麼昏庸無能!堂堂一個國王,淪落到了無法給臣子發放俸祿的地步,放眼古今中外都不曾聽聞過這樣稀奇的事情。而且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他所採取的應對策略,卻只是沐浴齋戒焚香祈禱,去祈求上蒼的幫助,同時還美其名曰:“仿效禹王治水。”

《西遊記》中烏雞國一難的寓意:藉助虛構的神話,刻畫現實的世界

當年大禹治水的時候,可並沒有像他這樣一味地祈求上天

,而是通過自己與眾人的不懈努力,一步步將氾濫成災的滔滔洪水,成功引入了汪洋大海。在大禹的身上,體現出的是人定勝天,敢於拼搏的開創精神,可是在烏雞國王的身上,卻只讓人看到了昏庸與懦弱,根本沒有半點大禹的影子。

把這樣的人說成效仿大禹,簡直就是一種赤裸裸的諷刺。上古時期的大禹可以為了治水的大業,三過家門而不入,真正做到了與百姓共進退,與萬民同甘苦。但是反觀烏雞國王,他每天只是在深宮內院中焚香祈禱,不曾投入半點實際行動,也沒有引導人們去主動克服困難,把好好一個國家帶入了絕境當中。

如果古代的君王都像他這樣無能,那麼天下的百姓們豈不是要全被餓死了嗎?俗話說得好:“一國之計在於君。”古時候一個君王的能力,直接關乎著天下百姓的安危。但是烏雞國王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卻並不足以支撐整個國度的運轉,因此他的形象,也就成為了這個故事中的主要批判對象。

身在其位卻不能盡到自己的本分,作為一國之君卻無法讓百姓安居樂業,面對嚴重的旱災,只知道焚香禱告。這樣的人物形象,其實已經在無形中對應了,當時終日沉迷於煉丹修道的嘉靖皇帝。據《明世宗實錄》所述,嘉靖皇帝遇到事情之後,總是會讓人把此事寫成所謂的“青詞”,然後用火燒掉,接下來便向神靈祈禱,希望那些神靈可以保佑他渡過難關。

如此也更進一步的體現了,《西遊記》用神話揭露現實世界的主旨。書中的這些人物,都具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或是稱讚,或是批判。

假烏雞國王的出現,其實是一種美好的精神寄託

當烏雞國的所有人都即將徹底絕望的時候,一位神通廣大的道士從天而降,他能夠點石成金,可以呼風喚雨,用一場滂沱大雨,解除了烏雞國的危機。對於當時烏雞國的百姓們來說,這樣的情形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久旱逢甘霖。”

《西遊記》中烏雞國一難的寓意:藉助虛構的神話,刻畫現實的世界

可是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的明朝百姓,卻沒有這麼幸運,他們苦苦期盼的甘霖並沒有到來,水深火熱的生活依然還在延續。也正因如此,吳承恩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在《西遊記》書中,讓這個道士直接代替原來的烏雞國王,自己坐上了皇位。

這是一個顛覆性的觀念,正如《道德經》中所說:“良才善用,有能者居之。”既然原來的皇帝如此無能,那麼就讓一個有能力的人來接管烏雞國。在當時那個時代,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思想,但同時也是一種非常美好的寄託。

他們渴望自己的國家,能夠在一位賢能君王的帶領之下,逐步擺脫困境,走向真正的太平盛世。就像《西遊記》中假烏雞國王在位的那幾年期間,國內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烏雞國從一個民不聊生窮困潦倒的落後國家,發展成了一個民富國強,繁榮昌盛的局面。

這是當時的人們所期待的情形,沒有人願意一直生活在不見天日的形勢之下,他們都渴望擁有一個美好而又光明的未來,這是所有人的共同期盼。吳承恩正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想法,所以在《西遊記》書中故意塑造了這樣一位假國王的形象,用來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幻想。

假烏雞國王的存在,是人們精神上的一個寄託,也是他們心中最理想的君王形象。比如《西遊記》原著中提到,假烏雞國王在位期間一直勤於政務,連後宮的王后和嬪妃們都不去寵幸。這一點讓古代所有帝王都望塵莫及,在歷史的長河當中,有太多的君王都是因為貪戀美色,而使天下陷入了混亂的局面。

《西遊記》中烏雞國一難的寓意:藉助虛構的神話,刻畫現實的世界

由此可見《西遊記》中的假烏雞國王,具有著十分深刻的象徵意義,他儼然已經被吳承恩塑造成了一個十分完美的君王形象。書中的假烏雞國王,給真正的烏雞國王樹立了一個十分良好的榜樣,讓他懂得了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治理國家。吳承恩也希望可以藉助這個故事,來給當時的統治者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讓對方明白身為一國之君所肩負的責任,這種思想對於後世的人們,依然擁有著非常重大的指導意義。

通過《西遊記》中的故事和相應的歷史事蹟,揭露了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問題

關於真假烏雞國王的故事,其實在明朝的歷史上也有它的原型。而這兩位國王所對應的人物分別是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鈺。

其中朱祁鎮也和真正的烏雞國王一樣,先是失去了皇位,之後又成功奪回了皇位,而朱祁鈺則扮演了假烏雞國王的角色,在一段時間之內代替了朱祁鎮的位置。此外他們的所作所為,也和《西遊記》中的故事頗為雷同,或者也可以說《西遊記》套用了他們兩個人的事蹟。

《西遊記》中烏雞國一難的寓意:藉助虛構的神話,刻畫現實的世界

比如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後,不僅自己被敵軍俘虜,同時也導致整個明朝陷入了危局。這個時候正是明代宗朱祁鈺上臺接管了整個國家,艱難的度過了這次危機。但是後來隨著朱祁鈺病故,回到明朝的朱祁鎮,再次趁機奪回了皇位,並且還對朱祁鈺手下的勢力進行了一次清洗,著名的一代賢臣于謙,就是在這次風波中冤死在了朱祁鎮的手中。

吳承恩結合明朝歷史上真正發生過的事蹟,用文學性的手法,在《西遊記》中塑造了真假烏雞國王的故事。與此同時他也為人們揭露了一個,非常深刻的現實問題。那些沒有真正能力的人,總是在想方設法的向權力和地位靠攏,他們佔據著相應的位置,但是卻無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甚至還會讓天下的百姓,因為他們的錯誤舉動而一起跟著遭殃。

這樣的情況在當年的明朝隨處可見,吳承恩也親身經歷過這樣的局勢,在他的心裡對這種情況十分不滿。就拿他自己而言,分明有一身才華,但是卻一直無處施展,那些真正能夠為天下百姓服務的位置,基本上都被那些沒有真才實學的烏合之眾所佔據,讓他英雄沒有用武之地。

在這種無奈的大環境之下,吳承恩也和《西遊記》中的假烏雞國王經歷了類似的遭遇,雖然曾經得到過一些官職,但最終卻由於種種原因,被迫辭官還鄉。吳承恩在書中以神話的形式,把這個問題表達了出來,讓人們在品讀神話故事的同時,也能夠產生一些對於現實的思考。

《西遊記》中烏雞國一難的寓意:藉助虛構的神話,刻畫現實的世界

除此之外還能夠看到他對於公平公正的追求,盼望著有朝一日能夠改變這樣的狀態。使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可以發揮出自己的才華,這樣才能讓天下百姓過得更加安穩,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結語

品讀《西遊記》這部書,需要站在多個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因為它的內涵並不侷限在某一個方面。譬如書中的烏雞國一難,其真正的意義就在於藉助虛構的神話,刻畫現實的世界。人生亦是如此,總是那麼亦真亦幻,而我們則需要在虛幻中尋找現實。

在生活中的我們有時候也會像品讀《西遊記》時一樣,被形形色色的故事和外表迷惑,看不清人生的本質。但是隻要我們靜下心來去細細品味,認真分析,就能夠找到其中所潛藏的真正含義。人這一生就是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需要不斷增加自己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這樣才能把世界看得更加透徹,讓自己的人生逐漸變得清晰明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