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植根於每個人的心中,只是我們自己平時沒有覺察到而已


佛法植根於每個人的心中,只是我們自己平時沒有覺察到而已


修佛但求坦蕩,凡事只要問心無愧,光明磊落,便沒有什麼可畏懼的。

佛法植根於每個人的心中,只是我們自己平時沒有覺察到而已。每個人修禪有所成就的人,總是會顯現自己的天然個性,這種個性,無為無不為,無可無不可,自在天然。這種光明磊落的真性情,正是禪宗的一大特色。

在講解佛法時,南懷瑾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有兩個禪師是師兄弟,都是開悟了的人,一起行腳。從前的出家人肩上都揹著鏟子。和尚們揹著這個方便鏟上路,第一個用處是準備隨時種植生產,帶一塊洋芋,有泥巴的地方,把洋芋切四塊埋下去,不久洋芋長出來,可以吃飯,不用化緣了。第二個用處是,路上看到死東西就埋掉。這兩師兄弟路上忽然看到一個死人,一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一個卻揚長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問他們的師父:你兩個徒弟都開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們,兩個人表現是兩樣,究竟那個對呢?師父說: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脫。因為人死了最後都是變泥巴的,擺在上面變泥巴,擺在下面變泥巴,都是一樣,所以說,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脫。


佛法植根於每個人的心中,只是我們自己平時沒有覺察到而已


埋或者不埋,都是一種個性天然的體現,在這裡體現了一種真性情的存在,所以,禪師才說他們都開悟了。


魯智深,人稱花和尚,小說《水滸傳》中重要人物,梁山一百單八將之一。姓魯名達,出家後法名智深。魯達本在渭州小種經略相公手下當差,任經略府提轄。為救弱女子金翠蓮,他三拳打死鎮關西,被官府追捕。逃亡途中,經趙員外介紹,魯達到五臺山文殊院落髮為僧,智真長老說偈賜名曰:"靈光一點,價值千金。佛法廣大,賜名智深。"智深在寺中難守佛門清規,大鬧五臺山,智真長老只得讓他去投東京汴梁大相國寺,臨別贈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魯智深在相國寺看守菜園,收服眾潑皮,倒拔垂楊柳,偶遇林沖,結為兄弟。林沖落難,刺配滄州,魯智深一路暗中保護。在野豬林裡,解差董超、薛霸欲害林沖,魯智深及時出手,救了林沖一命,此後一直護送至滄州七十里外。智深因而為高俅所迫,再次逃走在江湖上,後與楊志等一起打下青州二龍山寶珠寺,就此落草。武松做了行者後,也來入夥。

呼延灼連環馬為徐寧所破,投奔青州知府慕容彥達,惹出事端,於是有二龍山、桃花山、白虎山三山聚義,攻打青州。宋江引梁山泊頭領下山增援,成功後一眾人等同上梁山,魯智深方與林沖重聚。


佛法植根於每個人的心中,只是我們自己平時沒有覺察到而已

梁山一百單八將聚齊後,排定座次,魯智深為天孤星,位列十三,在戰鬥序列中為步軍頭領之首。不久,宋江在《滿江紅》詞中流露出招安之意,武松、李逵不快。魯智深說:"只今滿朝文武,俱是奸邪,矇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

宋江等受招安後,魯智深陪同宋江,重上五臺山,參禮智真長老。師父說:"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臨別再贈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後來,宋江徵方臘,大戰烏龍嶺。魯智深追殺夏侯成,卻迷路入深山,得一僧指點,從緣纏井中解脫,生擒方臘。宋江大喜,勸智深還俗為官,封妻廕子,光宗耀祖,智深說:"灑家心已成灰,不願為官,只圖尋個淨了去處,安身立命足矣。"宋江又勸他住持名山,光顯宗風,報答父母,智深說:"都不要!要多也無用。只得個囫圇屍首,便是強了。"宋江等凱旋,夜宿杭州六和寺。智深聽得錢塘江潮信,終於頓悟,於是沐浴更衣,圓寂涅槃,留頌曰:"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佛法植根於每個人的心中,只是我們自己平時沒有覺察到而已


魯智深的光明磊落是人所共知的,人們喜愛這個人物也是因為他的真性情,敢作敢當,直來直去,他最終能夠成佛,也是一種必然。

說到最後,想到了金庸筆下的一個人物——洪七公。洪七公在面對裘千仞的質問時,朗聲答道:"老叫花一生殺過二百三十一人,這二百三十一人個個是惡徒,若非貪官汙吏、土豪惡霸,就是大奸巨惡、負義薄倖之人,老叫花貪杯貪食,可是生平沒有殺過一個好人。裘千仞,你是第二百三十二個!"這番話大義凜然,裘千仞聽了不禁氣為之奪,羞愧難當。

光明磊落真性情,問心無愧才能胸懷坦蕩。平素所謂的"反思"、"反省"都是要將魑魅魍魎趕出靈魂的深處,只有內心寧靜安詳,才能趨近於佛的境界。


佛法植根於每個人的心中,只是我們自己平時沒有覺察到而已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歡迎您在留言區交流。您的認可和鼓勵,是我們精進的最大動力!懇請您把今天的內容轉發給您的親朋好友。不勝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