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說的“溼邪”是什麼?除了薏苡仁,還有哪些除溼利器?

按照傳統中醫理論,人之所以會得病,主要有兩個原因:內感與外傷。內感與外傷交織,某些“邪氣”就會侵入身體,使人得病。“邪氣”又分四大類:風、寒、溼、熱,其中“溼”又是比較麻煩的一種。古語云:“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應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溼邪往往是外寒與內熱交織在一起形成的,現代人很少得單純的熱病了,取而代之的疾病往往與溼邪有關。



談到除溼的利器,大家自然就會想到這些年來廣受推崇的薏苡仁。《神農本草經》稱其可以:“治溼痺,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中醫認為,薏苡仁具有“除溼而不助燥、清熱而不損陰、益氣而不滋熱”的溫和藥性,因此可以大量用於“食療”。很多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飲食不節制、運動不充分,容易引起脾虛溼盛的問題,正好可以用薏苡仁進行溫和的調理。


中醫說的“溼邪”是什麼?除了薏苡仁,還有哪些除溼利器?


在中藥分類裡面,薏苡仁屬於利水滲溼藥,這類藥材中還有:豬苓、茯苓、澤瀉、車前子、通草、燈芯草、茵陳等十幾種。這些藥材雖然都有除溼的功效,但各有各偏性,需要經過中醫師辯證後才能選用。大家也許已經發現了,中醫講的“溼症”,往往與身體肥胖、飲食不節和缺乏運動等因素有關。因此還有一個可靠的“除溼”方式,那就是運動和出汗。如果您能每天參加30分鐘以上的體育鍛煉,讓身體微微地出出汗,“溼邪”自然就不宜侵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