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主疏洩:經常生氣,可能是肝出了問題

對於肝,很多人並不陌生。稍有中醫常識的人都知道,很多疾病都與肝有關係!比如經常出現的酒精肝、脂肪肝,還有女性朋友出現的乳腺增生、卵巢囊腫、子宮肌瘤,甚至一些脾胃病等等,學過中醫的人應該都聽過一句話:肝為五臟之賊!怎麼理解呢?賊是形容這個臟器爭強好勝,容易侵犯到別人的地盤,從而引起其它臟器出現一些病症。就是說,我肝好不了,你們五臟六腑誰都好不了,所以我們把肝稱之為五臟之賊!

肝之所以被稱為“五臟之賊”,是由它的生理功能決定的。我們今天先給大家介紹肝的第一個本事:主疏洩。什麼是疏洩呢?肝在五行屬木,木是舒展的,順暢的。疏洩,即疏導,開洩之意,肝主疏洩是指肝具有維持全身氣機舒暢通達的作用。

《讀醫隨筆》中言: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籍肝膽之氣化鼓舞之,使能條暢而不病。

肝主疏洩,其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條暢氣機,肝左而肺右,人體之氣機左升而右降。

氣機調暢則氣血調和、經絡通利、臟腑官竅功能活動一致。其具體表現在能調暢血和津液的運行一致;能促進脾胃的運化和膽汁的分泌正常;調暢情志順暢;調節男女生殖功能正常。


肝主疏洩:經常生氣,可能是肝出了問題

“調節精神情志”

中醫說心藏神,心為主導,在強調五臟藏神的基礎上強調心為主導。而肝能夠調節情志,在調節人的神的作用過程中,肝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肝調節情志的基礎”

按照中醫理論氣機學說,在全身氣機通暢、不滯、不鬱的條件下,人的情志活動是正常的。而全身氣機的調暢,雖然是五臟系統皆參與,但是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最重要的是依賴於肝的疏洩作用。通過肝的疏洩,使調節氣機保證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之一——血的運行正常,為心神提供重要物質基礎。

中醫根據肝調節精神情志這個作用高度概括、提煉出一個術語叫肝主謀慮。當一個人出現情志的異常(喜怒悲恐驚的異常),首先要考慮肝的問題。我們前面講中醫神志學說講到,既然承認心主神明,心為主導,為生命的主宰,這個生命的主宰包括精神情志的主宰,為什麼中醫講到情志失常首先想到肝不想到心呢?就是因為肝主疏洩,保證全身氣機通暢。

肝調暢情志與肝藏血密切相關。肝藏血,血舍魂,肝血充足,肝體得到肝血的滋養,則疏洩功能正常,方能很好地調節情志活動。若肝血虧損,疏洩無權,則出現種種情志活動異常的病症,如驚駭多夢,臥寐不安,夢遊等。肝疏洩失職,可引起情志的異常。反之,也可因外界七情的刺激,特別是鬱怒,或在長久反覆的不良刺激下,引起肝的疏洩功能失常,產生肝氣鬱結或氣滯血瘀的病理變化。因此,中醫學又有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暴怒則傷肝的說法。


“肝調節情志的臨床意義”

肝的疏洩功能正常,氣機調暢,方能保持精神樂觀,心情舒暢,氣血和平,五臟協調。反之,若肝主疏洩功能障礙,氣機失調,就會導致精神情志活動的異常,表現為兩方面:

一是肝的疏洩功能減退,導致人體氣機阻滯不暢,不但出現胸脅、兩乳的脹悶疼痛,同時還可出現鬱鬱寡歡,悶悶不樂,情緒低沉,多疑善慮等病理現象,中醫稱之為肝鬱,或肝氣鬱結。

二是肝的疏洩功能太過,情志亢奮,出現頭脹頭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嚴重的不能入眠,中醫稱之為肝火亢盛。

在治療情志病時, 中醫也多從肝入手。如《雜病源流犀燭》說:“治怒為難,惟平肝可以治怒,此醫家治怒之法也。”

比如《紅樓夢》第83回寫道林黛玉夢見她被許配他人,寶玉手持小刀挖心,不覺從惡夢中驚醒,痛定思痛,禁不住神魂俱亂,痰血上湧。於是賈璉請來了王太醫為她診脈後,一針見血地指出林黛玉因平時肝氣鬱結所致頭暈納呆、多夢易醒和多疑多懼的症狀,採用逍遙散進行調治。


“現代人易肝鬱”

現代社會生活環境非常複雜,來自家庭和工作個各種瑣事,耗費精力。大家的精神壓力是非常大的。精神壓力,在中醫看來,就會很容易形成肝鬱的狀態。肝氣不舒會導致很多身體問題。

比如,單位突然給了一個什麼壓力特別大的事情,結果導致月經就停止了,有的是跟別人生氣,也導致了同樣的結果,更多的人則是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地就發現總是很不舒服,沒有精神頭,沒有胃口,有的人是愛嘆氣,容易發脾氣,有的是煩躁,晚上睡眠不好,容易緊張,情緒悲觀,對什麼事情都擔心等等,總之這些都是肝鬱的問題。

從疾病發生方面看,《素問·舉痛論》“百病生於氣也”,就是針對情志所傷,影響氣血調暢而言。肝性喜條達而惡抑鬱,所以針對肝鬱的情況,常用逍遙散、越鞠丸、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方用以疏肝理氣。同樣,我們也要力戒暴怒或心情憂鬱,防止傷肝。

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