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聲音傳遞寬窄哲學,人文系列書籍《寬窄之道》上線喜馬拉雅

這個春天,美中不足,但我們有了更多暢想。

春風拂面是一種聲音,細雨潤物是一種聲音,桃花盛開是一種聲音。

總有一種聲音,等你風雨歸來,瞭然於心;總有一種聲音,讓你流連忘返,心情蹁躚。

用声音传递宽窄哲学,人文系列书籍《宽窄之道》上线喜马拉雅

3月9日起,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聯手打造的人文隨筆全新經典《寬窄之道》,將通過語言表達和朗誦這最有力量的表現形式,每週一、週四在喜馬拉雅封面新聞官方號全新上線人文音頻欄目《寬窄之道》。

在朗讀者的優美聲線中,讓我們一起傾聽四十位名家的“寬窄”獨白,一起品味四十種精神意向。

以寬窄為哲學

找到人生的密鑰

老子有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寬與窄,天地輪迴、人生圓融。寬與窄,看似中庸之道,其實是人生哲學、生命哲學。

寬窄哲學博大精深,是四川文化的代表和符號,是一種記憶和傳統,也是一種品味和價值。

自2018年12月8日到2019年9月14日,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在近十個月的時間裡,開闢“寬窄之道”名家隨筆專欄,邀請吉狄馬加、邱華棟、李後強、呂進、葉延濱、馬原、吳傳玖、李鋼、傅天琳、曹廷華、侯志明、徐則臣、龔學敏、蔣藍、周嘯天、張新泉、車延高、李元勝、榮榮、田耳、王久辛、楊克、閻安、胡弦、李少君、曾凡華、劉笑偉、霍俊明、劉萱、鄧凱、賈夢瑋、孫衛衛、李瑾、何開四、繆克構、丘樹宏、譚繼和、米瑞蓉、羅偉章等40位名家,書寫寬窄之道。

《寬窄之道》一書出版發行後,成為當代人文隨筆新經典,引起讀者的強烈關注和反響,不少文章被轉載或選為語文考試試題。

作家出版社的資深編輯楊新月女士,是《寬窄之道》責編之一。她說,這本書推出後,各方面反饋都很好,“書中對人生哲學的探討,讓我深有收穫。我真誠地認為,這本書非常適合青年人閱讀。我記得曾經有一個問句在社會上引發很大反響:人生的路,你為何越走越窄?在《寬窄之道》中,有一篇文章的回答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窄到極處就是寬。現在年輕人競爭壓力很大,讀一讀《寬窄之道》這本書,能獲得不少啟發,甚至找到開啟人生新篇章的靈魂之鑰。”

用声音传递宽窄哲学,人文系列书籍《宽窄之道》上线喜马拉雅

以朗讀為載體

獲取文字的靈魂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寬窄是個非常普通的平面空間概念,是可量度的物理存在,與諸如高下、大小、深淺、方圓等一樣,見慣不驚,哪來什麼詩意?

但寬窄恰恰是有詩意的,例如巷子,或寬或窄,或深或淺,或曲或直,但只要有人活動於其中,詩意就產生了。不然,陸游怎麼會寫出“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樣寂寥而清新的名句?戴望舒怎麼會寫出《雨巷》這樣精巧而鮮亮的名詩,“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這深巷或雨巷寬窄的詩意,巧妙地化成了詩人筆下詩意的寬窄。

作家邱華棟也在夜晚的沉吟中,寫出對寬窄的獨白:“生與死的對立之門一齊向我敞開,那一瞬間, 我好像明白了很多。我知道了這個世界就是人人要通過一道道的窄門,過一個個坎兒,然後才能來到更加寬闊的地帶。世界,永遠都充滿了新生的希望,雖然同樣存在著寂滅的悲哀。”

四十位名家,有小說家,有詩人,有學者,有企業家等等,雖然他們人生各自著力的領域不同,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思考者。他們行走在人生的路上,思考著生活中的哲學,也用自己的作品,與世界分享。

我們在朗讀中,獲取他們的靈魂;我們在朗讀中,獲取精神的力量。《寬窄之道》音頻欄目主播王卉在錄製《寬窄之道》音頻節目中談到,《寬窄之道》這本書集40位名家之大成,博談妙解,以自身經歷縱論人生寬窄之道,頓悟道德物勢之機。非常適合用聲音來傳遞,因為聲音是“人格魅力體”的介質,能比文字更容易展現40位名家的人格魅力,讓內容變得易懂、易吸收。同時,音頻版的《寬窄之道》是伴隨性的,我們在聽音頻的時候,可以健身、做家務、休息同時體會和實踐的處事哲學。

用声音传递宽窄哲学,人文系列书籍《宽窄之道》上线喜马拉雅

封面新聞記者母琪 仲偉

噹噹

京東

寬窄的詩意與詩意的寬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