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怎樣的教育|《天才少女》:接受自己,遵從內心的選擇

《天才少女》是一部暖心的治癒片,豆瓣評分8.3分,年度冷門佳片提名。

美國隊長不愧為顏值擔當,即使扮演邋遢落魄大叔也是那麼帥氣。

更驚喜的是,扮演瑪麗的小蘿莉顏值驚人,大眼睛,長出天際的睫毛忽閃忽閃,萌萌噠的美麗可愛極了。

電影講述了一場關於天才少女瑪麗撫養權的爭奪戰,伊芙琳和弗蘭克背後代表著不同的教育理念。

孩子需要怎樣的教育|《天才少女》:接受自己,遵從內心的選擇

愛或佔有

瑪麗的人生分為兩段,被髮掘數學才能之前和之後。

之前的人生裡,瑪麗和舅舅弗蘭克兩人相依為命,母親早逝,父親和外婆毫無蹤影,舅舅之外最好的小夥伴是一隻獨眼貓咪和鄰居胖大嬸,日子平淡寂寥而溫暖。

長大的瑪麗逐漸展露出天才的一面,聰慧過人,見地深刻。

為了讓她像其他孩子一樣多交朋友,受到集體教育,弗蘭克把瑪麗送去了小學,並囑咐她收斂光芒。不過第一天上學時,她在數學課上沒忍住無聊,輕易暴露了實力。

孩子需要怎樣的教育|《天才少女》:接受自己,遵從內心的選擇

轉折自此開始,眾人冷落的瑪麗忽然變成了眾人爭搶的香餑餑。

校長懇求她入讀精英學校,從未露面的外婆現身,親生父親出庭作證,收養家庭父母到來,眾多人包圍著瑪麗,風浪起,日子變得不再平靜。

外婆伊芙琳同弗蘭克爭奪撫養權,母子間鬧上法庭,她不得瑪麗誓不罷休。

伊芙琳喜歡的是瑪麗嗎?

不,她喜歡的不是外孫女瑪麗,而是天才少女瑪麗。她喜歡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聰明的大腦。

佛蘭克對瑪麗的愛是真正無條件的愛,伊芙琳對瑪麗的愛是佔有而不是愛。

“在我變聰明之前,他就關心我。”7歲的瑪麗早已洞悉這背後的利益和情感之爭。

孩子需要怎樣的教育|《天才少女》:接受自己,遵從內心的選擇

伊芙琳失敗的精英教育

伊芙琳不是一個好母親也不是一個好外婆,她固執自私一意孤行。

女兒黛安是數學天才,兒子佛蘭克不夠聰明,她把精力都用在了黛安身上。

弗蘭克沒有黛安那般天才,但比她運氣好,躲過了母親“無微不至關心呵護”的魔爪。

伊芙琳將黛安困在數學的世界裡—避免她受外界的影響,不讓她參加活動,不讓她額外社交,逼她和初戀男孩分手,控告對方綁架等等。

如此的教育導致女兒自殺,在女兒死後仍然不知反省,反而將死亡怪罪於黛安的軟弱。


孩子需要怎樣的教育|《天才少女》:接受自己,遵從內心的選擇

萬事皆有起因。

伊芙琳也曾是個天才少女,也可能會有一番成就,只是像大部分人一樣,一路戀愛結婚生子,被生活瑣碎磨去了光芒,沒有繼續數學研究。

她後悔自己的選擇,認為普通人的生活毀了自己的才能,以及偉大的成就。

為了不讓女兒重蹈覆轍,一切以數學為先。

女兒活在真空裡,感情方面單純無知,被欺騙感情,被不負責任的男人拋棄。自私的母愛、可怕的成才教育導致黛安無法享受普通人的生活,幾度崩潰。

伊芙琳口口聲聲說孩子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實際上是把自己沒實現的夢想強加在兒女身上,為一己之私找了個高尚的幌子罷了。

女兒對她來說只是個工具人,一個不能有慾望情感打擾的數學頭腦。

孩子需要怎樣的教育|《天才少女》:接受自己,遵從內心的選擇

將人生的意義絕對化,等同於狹隘的某方面成就。

黛安的一生只為解答一道題而存在,伊芙琳沒有考慮過問題解決後黛安該何去何從,自以為是地認為黛安會同她一樣欣喜若狂地迎接掌聲和榮譽。

殊不知解決千禧年難題僅僅是她自己的夢想,而不是黛安的夢想。

在寫出答案後,或許欣喜片刻,之後更大的空虛迷茫便洶湧澎湃而來。黛安不知道這之後要做什麼,她沒有友情,沒有愛情,沒有其他的依靠。

她如此恨母親,以至於解決了千禧年難題卻務必要弗蘭克在母親死後發表,不讓母親享受到她的“成功”。

在伊芙琳眼中,人類的成就比個人的快樂幸福要重要。

偉大需要付出代價,她咄咄逼人地試圖讓所有人認同這個觀點。

至於這樣的教育給女兒造成了多大的陰影,帶來了多大的傷害,在她看來都無所謂,是為人類進步做出的必要犧牲。

孩子需要怎樣的教育|《天才少女》:接受自己,遵從內心的選擇

黛安是否真的熱愛數學呢?

無從而知,她從來沒有其他的選擇,她沒有見過更大的世界,她的面前只有數學,她會的也只有數學。

將外界的誘惑替女兒剷除,或許害怕的是她會做出別的選擇,選擇數學之外的事物,比如像伊芙琳當年做的決定那樣,怕女兒也選擇結婚生子當個平凡人。

當然黛安可以一輩子不結婚生子,不戀愛,一門心思投入在科研上,只要是她自己內心的選擇就好。但顯然,這不是黛安想要的生活。

人生有多種選擇和可能性,黛安可以一方面是個數學天才,一方面不喜歡數學。

就像阿加莎·克里斯蒂《幸福假面》裡瓊的丈夫,他是個極其出色的律師,工作能力遠遠超過其他同事,但他痛恨律師的工作,痛恨辦公室,開農場才是他的夢想。

又如弗蘭克的繼父,伊芙琳的老公,在70歲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人生真愛,從一個出門倒垃圾都要打扮的西裝筆挺的男人,變成一個在農場自在自得的西部糙牛仔。

生活中有比人類進步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自己內心的愛。

孩子需要怎樣的教育|《天才少女》:接受自己,遵從內心的選擇

接受自己,遵從內心的選擇

看到同學被欺負,面對校園霸凌,瑪麗路見不平痛擊霸凌者。

弗蘭克在校長和老師面前,為她堅持正義而感到驕傲。

他的教育理念和伊芙琳截然相反,做人比成才更重要。

“那就讓她變蠢,做一個正直的普通人吧。”

因為目睹了黛安的悲劇,一場本可避免的教育悲劇,他寧願讓瑪麗呆在普通的小學,過普通人的生活,也不願瑪麗再重蹈黛安的悲劇。

瑪麗為打人道歉後,接著稱讚賈斯汀的動物園是最棒的藝術作品,不畏懼同伴壓力,勇於為弱者發聲。

勇敢善良正直,弗蘭克培養了瑪麗優秀的品格。在我看來,這比解開數學難題更難也更重要。

他一度質疑自己是否能給天才瑪麗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會不會耽誤了瑪麗的潛力。她在數學上有天賦,也熱愛數學,同時想學習鋼琴,他沒有財力去培養。

孩子需要怎樣的教育|《天才少女》:接受自己,遵從內心的選擇

直到發現獨眼貓咪被遺棄在寵物收養所,這意味著伊芙琳操縱著收養家庭,拋棄瑪麗的心靈依靠小夥伴,罔顧孩子感受替瑪麗做出“最佳決定”。

謝天謝地,他將瑪麗奪了回來。

“不管怎樣,我們最終都是同樣的結局。去操心別的事兒吧,好嗎?”

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販賣焦慮也是門生意,且無處不在。

人們容易受到環境和社會評價體系的影響,看看現今越來越趨同的價值觀,彷佛人生只有一條路,前方路標寫著成功。

成功不應只有一個定義,不應和金錢地位綁定。

開心快樂是不是比成功更重要?

孩子需要怎樣的教育|《天才少女》:接受自己,遵從內心的選擇

學生時代,學畫畫,學數學,學英語,每門課上總有特別優秀、一學即會的同學,也有特別糟糕、怎麼講都不明白的同學,而在中間的是大部分人——不好不壞,努力就過得去,放鬆就掉下去的普通人。

平庸普通不是失敗,是人生的正常狀態。

天才也好,笨蛋也罷,都是偏差的極少數,大多數的是普普通通的人,不夠聰明不夠笨。

在精英教育理念下,我們為普通而感到自卑不安。

在工作上,在教育上,我們選擇看起來最有前途最體面的,而不是自己內心熱愛的。

哈佛大學校長提出過關於人生的停車位理論:

“如果你不去嘗試做你喜歡的事;如果你不去追求你認為最有意義的東西,你會後悔的。人生之路很長,總有時間去實施備選方案,但不要一開始就退而求其次。

我將其稱為擇業停車位理論,幾十年來一直在與同學們分享。不要因為覺得肯定沒有停車位了,就把車停在距離目的地20個街區遠的地方。直接去你想去的地方,如果車位已滿,再繞回來。”

孩子需要怎樣的教育|《天才少女》:接受自己,遵從內心的選擇

這也是弗蘭克對瑪麗的教育理念,讓她選擇自己喜歡的,而不是應該做的事。

讓她做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不論結果好壞,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而不是強行塑造她的人生模樣。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接受自己原本的樣子,平庸也好,天才也好,只要是真正的自己就好。

面對眾人擁擠的金光大道,遵從自己的內心,不畏懼失敗和慘淡,走一條自己熱愛的道路,才能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