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再愛我一次》:從傳統文化、人物塑造及意義解構影片的價值

1988年臺灣版本的《媽媽再愛我一次》,每一次看都會感動的稀里嘩啦,越長大越容易感動,拋開影片獨特的敘事方式,影片越看越覺其魅力無窮,那麼它的價值在哪裡呢?一起來看看吧。


黃秋霞與林國榮真心相愛,並已珠胎暗結,可惜他們的良緣遭到林母的反對,一對薄命鴛鴦被無情拆散。林國榮在母親的壓力下,另娶妻子娟娟,但娟娟經醫檢確定不能生育。為了延續林家香火,林母軟硬兼施,要回了秋霞含辛茹苦養育的兒子志強。

幼小的志強到林家後,因思念母親偷跑回家,被風吹雨淋,高燒不退昏迷不醒。秋霞誤以為志強已死,傷心過度、神經錯亂,被送進了療養院。十八年後,志強來到了療養院工作,意外地見到了生母,當他唱起幼時的兒歌,秋霞竟奇蹟般的恢復了正常,母子終於團聚。

影片以倒敘、回憶的方式講述故事,作為一部親情情感片,拋開感動人心的情感描述,影片也有另外的獨特價值。今天,我將從“傳統文化影響、人物形象塑造、現實意義”來解讀這部影片的價值和魅力。

《媽媽再愛我一次》:從傳統文化、人物塑造及意義解構影片的價值

01、傳統文化影響:傳統文化觀念根深蒂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故事人物

影片中有兩對母子:林母和林國榮,黃秋霞和小強。兩對母子受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傳宗接代等傳統文化的影響巨大,舊觀念難以突破舊,不合理的事情得不到有效解決,最終傳統文化的弊端將傷人傷己傷自尊。

第一,傳統文化影響兩性情感

林國榮和黃秋霞相愛,林母知道秋霞的母親做過酒女、舞女甚至是妓女,而且秋霞是個私生女,身家不清白。而林國榮生於富貴家庭,是個公子哥,兩人身份地位極不相匹配,所以強行拆散一對恩愛鴛鴦。林母不尊重兒女的感情,而是滿腦子的傳統觀念“門當戶對”,讓一對本能夠幸福在一起的情人,不得不忍痛分開。

個人利益應該要受制於家族利益,為了家族的為來著想。顯然黃秋霞贊同這樣的話:“你是大少爺,我是私生女,我配不上你。“林國榮被母親拒絕後仍和秋霞在一起,林母還要求秋霞孩子早點處理肚子裡的孩子,更是無視秋霞的健康,也絲毫沒有對生命的尊重。

林國榮在秋霞離開後半年就結婚了,即使林國榮對秋霞有愧疚感,他還是選擇了遵從母願,找個門當戶對的女人結婚,也就是違背自己的感情而屈服於母威。

一心一意只為維護林家榮譽的林母,認為感情問題在家族和傳統面前應該低頭,而傳統文化根深蒂固,力量強大,正是許多中國家長能夠非常強勢和權威的基礎。

《媽媽再愛我一次》:從傳統文化、人物塑造及意義解構影片的價值

第二,傳統文化影響人物關係

在黃秋霞出於母性生下孩子,獨自扶養了幾年,林母這時又遇到兒媳難以延續林家香火問題,就殘忍地要奪走本屬於秋霞的孩子,口口聲聲說孩子是屬於林家的,不然就法庭打官司,以權錢使秋霞屈服。

因為自己是長輩,能控制自己的兒子,如今又想去控制孫子,黃秋霞在她眼裡到底算什麼,她是個活生生的人,不是貢獻孫子的機器,不是隨便用金錢就可以置換的。同樣是女人,是有孩子的母親,為何如此缺乏同理心,不能對黃秋霞的舐犢之情感同身受?

因為她是傳統的維護者!更可怕的是黃秋霞說”我很理解您,我是您也會這麼做的。”這就為後來她同樣沒有遵從孩子的情感需要而用強硬的方法把孩子“還”給林家的行為做了註腳。

《媽媽再愛我一次》:從傳統文化、人物塑造及意義解構影片的價值

第三,傳統文化影響孩子成長

影片中秋霞不願讓孩子和自己一樣成為孤兒。“孤”在中國古代是指失去父親的人。秋霞從小不知道父親是誰,也是由母親撫養長大,母親在她與林國榮相戀的三年前病逝。可秋霞依然認為自己的孤兒,顯然是臺灣沿襲了中國古代對“孤兒”的定義。秋霞撫養孩子的幾年其實正好模擬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

秋霞最終選擇把孩子還給林家,一方面看似她不想讓孩子跟自己一樣失去父親,另一方面卻是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在作祟

秋霞沒有意識到到對孩子來說母親更加重要,孩子並不是要生在富貴之家,孩子要的是溫暖的愛。滿足於有愛相伴的人,無論現在將來都會很幸福。對幸福的理解,黃秋霞仍然可悲地跟傳統保持了一致,認為孩子需要父親,從而她最終決定把孩子還給林家。

秋霞和孩子分離的方式,一方面是勸說教導,讓孩子“聽話”!這恰好是中國傳統文化孝順中的順,做一個好孩子首先得聽父母的話!另一方面簡單直接,當孩子偷跑回來找秋霞時,她狠心推開兒子,要兒子回林家,承認錯誤,要孝順爺爺奶奶,斬斷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扭轉成孝順的正統觀念。

不重視孩子的情感需要,不給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反而一味地用毫無尊重個人內心的傳統觀念教導孩子,致使孩子還沒有度過百無禁忌的充滿探索的童年就已長大,還沒有體驗肆無忌憚的獨立成長的少年就已成熟。

這便是傳統文化對人的影響從對個人的不尊重到對個人的情感、選擇以及內心需求,無處不在。

《媽媽再愛我一次》:從傳統文化、人物塑造及意義解構影片的價值

02、人物形象塑造:對主要人物的經典形象塑造,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真相

在人物塑造的對照和反襯中進行人物深層性格的揭示,展現人物內在本性中的弧光或變化,揭示人物的內在本性與外在表面的特徵,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①慈母秋霞:溫柔的外表下藏著堅毅勇敢卻脆弱的心靈

故事中黃秋霞溫柔體貼,與林國榮感情也不錯,可是由於身家不清白,她的情感遭遇林母反對,甚至被要求拿掉肚子裡的孩子。此時的她,勇敢地選擇離開,也要保全肚子裡的孩子,甚至獨自一人把孩子生下來,沒人有照顧,沒有人支持,給孩子一個家,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一個溫暖的避風港,她是那麼地獨立與堅強,展現了秋霞堅毅勇敢的一面。

當林母的媳婦要從秋霞手裡奪走孩子時,秋霞先是反抗,倔強,林母以錢說服法律,讓秋霞放棄孩子的扶養權。秋霞知道自己無能為力,仍然不放棄孩子,直到林父對她表示體貼與理解,她突然想通了,要讓孩子有父親,主動把孩子給林家,哪怕孩子不願意離開母親。

因為孩子,她展示出了自己的脆弱,從堅強、勇敢到脆弱、無能為力的轉變,展現了人物的弧光,揭示出秋霞的真實性格特點。

《媽媽再愛我一次》:從傳統文化、人物塑造及意義解構影片的價值

②善良父親林國榮:有著一顆善良美好的心靈,卻處處唯母是從,展現了他的軟弱

當林國榮的情感遭到母親的干預,他依然堅持與秋霞相愛,不顧及後果,讓秋霞懷孕。自以為他可以說服母親,卻不及母親的威力,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接納秋霞並使母親同意與其相戀,最後屈從於母親的勸說,取了一個自己不愛的女人。

儘管他心裡愛著秋霞,卻聽命於母親對其人生的安排與干預,自己有能力,也要為了家庭的利益,犧牲個人情感。看似他是善良的好人,實則軟弱至極,沒有自己的見解,不能自己做主,一個沒有自己主見的男人,一個處處受制於母親的男人,一個令孩子討厭的父親,正是因為他的軟弱,導致了自己的人生都是在別人控制下過著,安穩卻不幸福。

在我看來,林國榮表面上看是一個老實、沉穩、有責任感的人,內心卻是軟弱的。他的掙扎是無能為力的,他的愛沒有轉化為實際行動,最終被埋沒。

經典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內心與表象的對比中揭示其真實性格,秋霞的勇敢與林國榮的軟弱形成對比,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媽媽再愛我一次》:從傳統文化、人物塑造及意義解構影片的價值

03、現實意義:基於影片中人物經歷,結合現實生活經驗,談談該影片對現實生活的啟示

①正確辨別傳統文化的利弊

影片中傳統文化對故事人物的影響極大,體現在方方面面,而大多數的影響,都是不利影響。例如,家庭對婚姻的包辦,掠奪了孩子選擇感情的權利,家庭對孩子的傳統教育,使孩子失去了自我,丟失了自己原有的個性。

我們應該正確辨別傳統文化的利弊,面對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正確汲取傳統文化的營養,使自己的精神更加豐富,拋棄其不利因素,讓自己的身心健康發展。

②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懂得孩子的需要

影片中孩子是整個故事的最大受害者,出生就沒有完整的家庭,與母親有緊密的情感聯繫,母子情深,卻無情被母親拋棄,在林家長大。孩子要回去找母親,卻被拒之門外,孩子找母親,並沒有錯,秋霞不懂得傾聽孩子的心聲,不懂孩子的真正需求,所以,孩子在一個雖然富裕卻缺乏母愛的家庭長大,內心始終是殘缺的。

現實生活中,父母應該懂得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渴求,不能一味地讓孩子聽命於父母,孩子的建議,孩子的認知都是父母瞭解孩子世界的工具。只有懂得傾聽孩子的心聲,父母才能更瞭解孩子。

③父母要不斷學習,懂得正確教育孩子

影片中秋霞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小強很小就懂禮貌、懂感恩、有正義感,有情有義的孩子不是生來就具有該特性,是父母教育下的結果。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熱門的話題,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父母的不斷學習。

父母可以在網上知識付費,或者聽取其他教育孩子成功的家長的建議,以及看一些家庭教育的書籍,來達到正確教育孩子的目的。通過不斷學習,不斷改進教育孩子的方式,孩子成長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成長,教育,是一個雙贏的策略。

總結一下:

作為一部感動無數人的情感片,故事雖然是悲劇,卻給了我們不少的情感體驗與啟示意義。該影片不僅暗示了傳統文化對家庭的影響,也暗示了教育對孩子的意義,而我們,應該從故事的悲劇中吸取經驗教訓,走好自己的路,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意義,避免其消極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