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土豪想花高價購買中國獵鷹,被“鷹匠”拒絕,原因令人動容

英國爵士拍下的中國鷹匠

“鷹匠”,是我國典籍中對於馴鷹人的描述,他們是依靠馴養獵鷹進行狩獵謀生的特殊群落。在我國馴鷹文化可謂源遠流長,甚至曾經在王朝興廢中發生重大作用。

遼國末年,遼天祚帝年年派出銀牌使官向女真族索要能捕捉天鵝的獵鷹海東青,而銀牌使者十分驕橫,“每至其國,必欲薦枕者。其國內輪中下戶作止宿處,以未出室女待之,後,使者絡繹,恃大國命,惟擇美好婦人,不問其有夫及閥閱者”。女真人不堪凌辱勒索,因此在完顏阿骨打率領下起兵反遼,成為金朝的朔端,海東青這種獵鷹可說敲響了遼國滅亡的喪鐘。

“鷹匠”是一個傳奇的職業,因為能夠馴服雄鷹而被視為勇士。時光走入近代,如許多古老的行業一樣,“鷹匠”所代表的漁獵生活方式漸漸失去空間。但是,仍有人在民國初年拍攝下了中國鷹匠的風姿。

阿拉伯土豪想花高價購買中國獵鷹,被“鷹匠”拒絕,原因令人動容

▲ 這個人,便是英國探險家C.P.斯克林(Clarmont Percival Skrine)

斯克林爵士,1888年生於倫敦,是20世紀初期英國著名的東方問題專家、博物學者,曾在1922年至1924年任英國駐我國新疆喀什的總領事,並在這期間攜其夫人在我國西部從天山山脈到喀喇崑崙山,包括帕米爾高原地區進行過一次遊歷和考察。

照片上的斯克林正在和他所騎乘的犛牛較勁兒,這種獨特的高原坐騎性格古怪,即使加上牛鼻繩也經常會發脾氣,斯克林在旅行中沒少吃它的苦頭,但是,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地方,沒有這種“高原之舟”又寸步難行。

他們的旅程被登載在英國《泰晤士報》上,並命名為《中國的亞洲腹地》結集出版。

阿拉伯土豪想花高價購買中國獵鷹,被“鷹匠”拒絕,原因令人動容

▲ 《中國的亞洲腹地》一書封面

也正是在這本書中,他描述了遇到中國西部地區“鷹匠”的存在,並在天山附近見到了他們,拍攝了下面這張照片——

阿拉伯土豪想花高價購買中國獵鷹,被“鷹匠”拒絕,原因令人動容

這張照片發表在《倫敦新聞畫報》1927年第57期上,展示的是一名中國西部獵手騎在馬上,手臂上則架著他的獵鷹。

在20世紀前期的我國新疆,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和柯爾克孜族“鷹匠”仍然保持著原始的生活方式。斯克林描述這名“鷹匠”右手挽著一個帶有皮革護套的木架,他的獵鷹就棲息在木架之上,這是一頭黑色的獵鷹,主人說它平時的捕獵對象是雪兔,但也能夠捕捉到狼和狐狸。

可以注意到照片中鷹的主人口中銜著一根細繩,上面連著一個獨特的皮罩。這個皮罩是“鷹匠”平時罩在獵鷹頭部的,屬於馴養手段的一部分,按照“鷹匠”的規矩,只有出獵見到獵物的時候,才會給獵鷹摘下眼罩。
所以,這次拍照的時候,“鷹匠”拿下了鷹的眼罩,但照片一拍完,便立即將其重新罩好,這是保持獵鷹馴服和時刻處於出擊狀態的必要辦法。拍攝到的這名“鷹匠”是一名柯爾克孜族獵手,他的服飾也體現了典型的柯爾克孜族特徵。

阿拉伯土豪想花高價購買中國獵鷹,被“鷹匠”拒絕,原因令人動容

▲ 1930年,一名柯爾克孜獵手和他的獵鷹戴上眼罩之後的樣子

柯爾克孜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屬阿爾泰語系,他們的歷史在兩千年前的《史記》中便有記載,唐代稱為“黠戛斯”,有“勝兵”將近十萬人,一度臣服回紇,但也曾擊敗回紇稱雄西疆。今天柯爾克孜族在國外的同族被稱作吉爾吉斯人,是吉爾吉斯共和國的主體民族。

我國境內的柯爾克孜族居住於新疆天山南北、帕米爾高原等地,在黑龍江省也有一定分佈。他們已經基本實現了定居生活,但仍然保留了很多傳統的生活方式,馴鷹便是其中之一,據說柯爾克孜的男人若是能保有一頭獵鷹,便可以生活得十分驕傲。

斯克林的照片,可能是最早反映柯爾克孜族馴鷹生活的圖像記錄。他並對這種文化作了一些記錄,比如每年夏天獵鷹是不出動的,但冬天則是它們大顯神威的時間。
他拍攝的這名柯爾克孜鷹匠告訴他自己也曾被獵鷹襲擊過一次,不過他對於“鷹匠”的描述有些地方並不準確,他把這種馴鷹視為體育運動。實際上,柯爾克孜族的“鷹匠”是利用獵鷹進行狩獵生活。

阿拉伯土豪想花高價購買中國獵鷹,被“鷹匠”拒絕,原因令人動容

▲ 同一期《倫敦新聞畫報》上描述的獵鷹文化

斯克林對於畫面上的獵鷹,沒有更多的描述,那麼,它究竟屬於什麼品種呢?

阿拉伯土豪想花高價購買中國獵鷹,被“鷹匠”拒絕,原因令人動容

▲ 20世紀前期,一支德國考察隊在喀喇崑崙山一帶拍攝到的大鷹

從新疆到西藏,我國西部地區地域廣闊,生態保存較好,適宜大型猛禽的生存,如喜瑪拉雅山大禿鷲、胡兀鷲等都是當地常見的巨鷹。不過,上述兩種大鷹基本沒有馴養記錄。

阿拉伯土豪想花高價購買中國獵鷹,被“鷹匠”拒絕,原因令人動容

▲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保留的西藏喜馬拉雅大禿鷲照片

世界上目前仍然馴養獵鷹的,主要包括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與阿拉伯國家,但是他們馴養的獵鷹品種存在差異。維吾爾族和阿拉伯國家主要馴養獵隼,而哈薩克族和柯爾克孜族則馴養一種更為兇猛神奇的獵鷹,這就是金雕

阿拉伯土豪想花高價購買中國獵鷹,被“鷹匠”拒絕,原因令人動容

▲ 一名哈薩克“鷹匠“和他的金雕——不過,如今他們已經不再騎馬捕獵了,人和鷹都與時俱進地坐上了摩托

在百科知識上,對金雕有如下描述:

“金雕(Aquila chrysaetos),體型巨大,體長80—91釐米,翼展超過兩米,屬於鷹科,是北半球上一種廣為人知的猛禽。金雕以其突出的外觀和敏捷有力的飛行而著名,在我國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當地人少數民族稱之為‘布魯庫特’,是猛禽之中最兇猛的捕食者。金雕通體深褐色,頭具金黃色羽毛,嘴巴粗壯,尖端鋒利。金雕的飛行和俯衝速度極快,營巢於懸崖上,善於捕食旱獺、野兔、盤羊(幼崽)、北山羊、岩羊、雪雞等,也敢於攻擊狐狸和灰狼等猛獸。”

馴養金雕,正是柯爾克孜人的絕技。

對於柯爾克孜人如何馴養金雕,可以找到很多相關記載,例如熬鷹,乃至通過讓鷹吞嚥堅韌的皮革球取得刮取脂肪令其強健等手段都有描述。然而,這些描述中,獵奇的成分較高,真正的“鷹匠”在這些技術之外,其實還有一份特別的精神,那就是與獵鷹的感情牽繫。

按照哈薩克與柯爾克孜“鷹匠”代代相傳的文化,金雕是一種神聖的伴侶,它們是唯一一種可以直視太陽的生物。

人類雖然馴服和使用獵鷹,但真正使用的時間只有五到八年,而金雕的壽命則有數十年,當金雕成年之後,中國的馴鷹手會將其放歸自然,讓它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才能產生更多更強有力的後代,於是“鷹匠”與獵鷹的緣分,便循環不息,永不中斷。

今天,一頭馴化的金雕在阿拉伯國家可以賣到上百萬元,但柯爾克孜人依然只會將自己的雕放歸山林,而不會把它們賣掉,因為在“鷹匠”眼中,它們不是商品,而是與自己相依為命的伴侶。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