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都是用什麼方法,讓你不知不覺剁手的?

現如今又到了年末,當不少小夥伴總結這一年的收穫與得失時,除了減不下的體重外,就是沒有存下錢了。

此時看著支付寶和各大電商平臺的消費報告,總會不自覺地摸著自己的手,暗自說:我怎麼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呢?


商家都是用什麼方法,讓你不知不覺剁手的?


其實不怪自己控制不住,就是敵人太狡猾,商家為了讓消費者掏錢,可謂想盡各種辦法,作為一個曾經在微信號寫電商文案的人,這次就稍微總結一下,商家為了讓消費者掏錢,在文案中使用的那些套路。

套路一:販賣焦慮或者恐懼

這個是我們最熟悉的套路了,尤其是各種線上課程和麵向家長的課程。


商家都是用什麼方法,讓你不知不覺剁手的?


舉個例子,比如某個面向小學生的詩詞課電商文案,開頭總是這樣的:如今高考,古詩詞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如果不重視,孩子高考失分,如何如何如何!

這還不夠,整天關注教育問題的家長肯定關注這個問題,看到這種文案的人多了去了,接著又拋出一個現象:現在中考試題,都是古詩詞和理工科題目結合了。

家長一看,這還得了,不行,得趕快讓孩子背誦詩詞,磨耳朵去。

小手指一點,就購買付費課程了。先買再說,至少可以緩解焦慮或者恐懼。

還有就是面向職場人士的課程,比如一個時間管理課:


商家都是用什麼方法,讓你不知不覺剁手的?

開頭就說身為職場人士的你,上班渾渾噩噩,下班也不知道自己做些什麼,時間就這樣流逝,你的心不會痛嗎?

如果你這樣渾渾噩噩,未來兩三年如何如何。

會造成XX後果。

你一想:WC,還真是,還等什麼,趕緊學起來啊

總結一下,這種方法通常有兩個套路,一就是說一下痛苦的場景,第二,得要戳痛你的那種,不痛這廣告文案就不算成功。

套路二:講故事,也叫描述場景

有時候你真不覺得這東西有用,那就不會買。

但是商家可以這樣:沒有需求那就創造需求嘛,於是就給你講故事,講一種使用這種產品的故事。

舉個例子,XX榨汁機,廠商想要針對白領女士售賣,怎麼辦呢?


商家都是用什麼方法,讓你不知不覺剁手的?


他的廣告文案,一定是塑造場景的。

在使用榨汁機之前,你的早餐是油條、豆漿,吃著一點都不清爽,也不健康,體重日漸大。

而使用了榨汁機之後,你的早餐選項變多了,可榨各種蔬果汁,早餐吃好了,一天中有了一個好的開始,工作順利了,一切都順利了,人也漂亮啦,如此云云。

這種方法不僅僅電商文案再用,好多視頻廣告也是這麼運用的。

在2019年夏季B站紀錄片《人生一串》中,裡面就出現了某豆奶的廣告,把豆奶和擼串結合到一起,擼串,再喝某豆奶,爽~


商家都是用什麼方法,讓你不知不覺剁手的?


這種方法,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場景化營銷。

套路三:利用消費者的從眾心理

心理學有個實驗,說心理學家阿希,在1956年,設計了一個經典的三垂線實驗。

首先,心理學家給每組展示一張紙,紙上畫有一條標準線;

接著展示另一張紙,紙上畫有三條長短不一的線,分別標註為A、B、C,


商家都是用什麼方法,讓你不知不覺剁手的?


再者,心理學家讓8個人一組,其中7個人是託,只有一個人被矇在鼓裡。

心理學家讓被試者在右邊的圖中,挑選一個與標準線長度一樣的。每個人都會給出自己的答案,只不過托兒提前被安排好的。

看著上面的圖,一般人都會說C與左邊的標準線長度相同。

但是當你身邊所有的的,都說是A或者B,就是不說C呢?你還會堅持當初的看法嗎?

心理學家的實驗進行了18次,結果有75%的人至少出現了一次從眾行為。

大部分人都免不了俗,很有可能被群裡感染,選擇大多數人選擇的答案。


商家都是用什麼方法,讓你不知不覺剁手的?


在廣告中也是一樣。比如當廣告說,這件產品有XX萬人購買,這件手機XX國家銷量第一。

如果產品不是大牌子,它會強調這個產品賣的有多快。

總之,就是給你營造一種很暢銷的感覺,讓你更加情不自禁想購買。

其他小套路

A、邀請其他消費者品嚐或者使用,給出感受或者證言

B、相對與其他產品,自己的產品有什麼優勢或者特色,讓你非買不可。

C、運用文學化、具體可感的文字,描述使用這款產品的感受。 等等

以上就是商家在引誘你下手時的常見套路。

現代社會一個典型的特徵就是消費主義盛行,各個品牌在吸引消費者剁手方面,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大家在購買的時候,一定一定要睜大眼睛,擦亮雙眼。


商家都是用什麼方法,讓你不知不覺剁手的?


重要的是清空頭腦,明白自己此時此刻此地需要什麼、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樣才能不被消費主義綁架,成為一個理性、從容、不被焦慮裹挾敵人。

雖然我也好不到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