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照片:传说中的小脚女子和县太爷,比影视剧真实


正在劳作的木匠。这组老照片记录了晚清各类人物的肖像或生活状态,有传说中的县太爷,有小脚女子,也有朝廷重臣,等等。平时大家只能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形象,今天真实地呈献给大家。它们勾勒了100多年前的社会图景,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1890年,李鸿章与儿孙辈合影。照片下方的文字清晰介绍了拍摄背景:光绪十六年十月,天津紫竹林武齐照相馆的日本摄影师吉川桂次拍摄于直隶总督府内。当时李鸿章任直隶总督,驻节天津。老李三度担任此职,合计时间长达23年。

坐在华盖下的大臣。那个像伞一样的华盖,是古代帝王、大臣出行时专用的礼器,象征着权力地位。它的用料、色彩、尺寸,是区分官职大小、身份尊卑的一种标志。持华盖的人要使其前倾,罩在大臣的头上。不过,虽然有华盖和护卫加持,这位大臣看上去并没有威风凛凛的形象。


山东某地的英国传教士合影。这些人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穿上了当时老百姓的服装,看上去竟然毫无违和感。他们在装扮上入乡随俗,也是为了高效传教,这样更有利于与本地人打交道,所传播的教意自然更容易被接受。

两名女子正在推石磨。正对镜头的女子裹小脚、穿弓鞋,行走不便,干体力活对她来说很勉强。石磨是那个年代农村人家都有的生活必需品,粮食变成可烹饪的面粉,磨面工序必不可少。当然,这种方式磨出来的面粉非常粗粝。

1901年,跷着二郎腿拍照的女子。这名女子的拍照姿势,有意突出自己的“三寸金莲”。我们现在觉得缠足不可思议,既不美也不健康,但在当时的社会认知里,小脚是美丽女人的首要条件。在华北很多地方,天足女子很可能嫁不出去。

1901年,直隶献县知县吴焘。这就是传说中县太爷的形象。晚清留下照片的知县非常少见,吴焘之所以能留下影像,是因为他与当地的传教士葛光被是朋友,托洋人的福拍了照片。义和团运动时期,吴焘主张严厉禁止义和团,保护教堂和教民。

1901年,直隶某地官员与八国联军军官合影。右边的洋军官侧对镜头,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

1892年,福州,四名儿童在一个庭院里合影,身边是一盆盆盛开的菊花。

1904年,一位精心修饰过眉毛的妇女。她的着装带有浓厚的晚清时代特色。她头上戴的抹额、身上穿的袄裙,都是传统风格,但在细节上已经不是那种宽大的形制,而是更加紧身,能突显女性的身材曲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