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靈“喜歡散養”,到被慾望“誘惑”受傷,只因太脆弱

人的心靈,是很脆弱也很柔軟的地方,它是一片非常潔淨清澈的天空,潔淨得一塵不染,清澈得就像泉水,柔軟得如同絲綢。其實,這裡是培育、養育愛和善的“溫床”。


這個溫床培育的花朵,帶給我們無限美的靈感、靈光、靈活和靈動,並向靈魂遞增溫暖、傳遞愛戀。

一個人的心靈是需要不斷成長的。在培育這株幼苗的時候,千萬要倍加呵護,包括家庭的呵護、大家的呵護以及自己的珍愛呵護。

因為我們的心靈不僅怕受傷,更怕“誤入歧途”,怕看不見曙光,或者陷入一種“泥潭”。

從心靈“喜歡散養”,到被慾望“誘惑”受傷,只因太脆弱


一、《鎖記》的啟示,你知道心靈有多脆弱?

我只看了魯迅《朝花夕拾》中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就陷入了沉思之中。

1、吃冰的故事

文中的衍太太和沈四太太都是魯迅小時候的鄰居。我的腦海裡浮現這樣一個畫面:在北京的四合院,院子裡有一口大缸,裡面有著薄薄的一層冰。

孩子們頑皮,也是好奇的年齡,都喜歡吃那層薄薄的冰。記得我小時候也經常這樣吃,一咬“嘎嘣嘎嘣”的很脆,吃下去感覺“心裡”涼滋滋的,特別舒服。它更像是童時“無味的冰糖”,即是樂趣,也是“快樂的零食”。

而魯迅的母親以及大院裡的兩個“太太”對孩子有著不同的教育方式。孩子們似乎更喜歡“放縱式”的,喜歡那種“心靈的散養”。

比如衍太太見他們吃冰,就會和藹的笑著說:“吃,再吃一塊,我記著,看誰吃得多”,大有鼓勵之意味。而沈四太太看到則驚呼:“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此時魯迅的母親聽到了,就會罵他一頓,且“有大半天不準玩”來以此懲罰。

年幼的心靈總是喜歡微笑、和藹可親,不願意被“大聲訓斥”,更不願意被“束縛”。

所以魯迅這些孩子就會順著“心靈的意願”,覺得衍太太更好,因為和她這樣的長輩在一起更容易獲得愉快。

從心靈“喜歡散養”,到被慾望“誘惑”受傷,只因太脆弱


2、心靈像個孩子,不懂“誘惑”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心靈為什麼會受傷,為什麼會“暗淡無光”,為什麼會“誤入歧途”?

《瑣記》裡看似家常裡短的瑣事,童年記憶中的煩惱事,細品卻竟然覺得是“心靈被誘惑的苦難”。小小心靈,在成長過程中被一種看似美的、卻是很毒的東西的一步步誘惑,最終而“無家可歸”。

一個人的心靈是最怕誘惑的,包括成年人。當我們看到了自己不該看的東西、發現了自己最不應該的“發現”,或者被這種誘惑一步步“逼”向某個陷阱、角落或者泥潭的時候,靈魂就會深深痛苦,人就不知道該往哪裡行走,就是說會讓自己的人生感到無路可走。

心靈被誘惑往往都是從“好感”和“溫暖”開始的。

從心靈“喜歡散養”,到被慾望“誘惑”受傷,只因太脆弱


年幼的魯迅哪裡明白這些?因為對衍太太有好感,所以會“偶然走進她家裡去”。這裡描述:“她正和她的男人在看書,我走進去,她便將書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這是什麼?我看那書上畫著房屋,有兩個人光著身子彷彿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遲疑間,他們便大笑起來了。”年幼的魯迅彷彿明白了什麼,“這使我很不高興,似乎受到了一個很大的侮辱”。後來,魯迅有十多天不曾再去過衍太太家。

這一段話,我彷彿看到了一個孩子看到了本不該這個年紀該看的東西,那種羞愧難當、惱怒不已的表情,是心靈受到了強烈衝擊、強烈羞辱感的外在流露,我相信,這個情形是一個人很難忘卻的。

生活中,類似這種事情非常之多。在孩子的成長中,就有類似的“鄰居”、“好心人”用他們喜歡的東西,比如一塊錢、一個蘋果或者一顆糖來誘惑孩子,把孩子領到陰暗的角落或者“家裡”,讓他們“見識”本不應該屬於這個年齡段知道的事情,甚至身心受到傷害。

從心靈“喜歡散養”,到被慾望“誘惑”受傷,只因太脆弱


舉倆例子:

A、有報道,一對夫妻外出打工,讓年僅7、8歲的女孩和祖母一起生活,女孩被村裡一個“不正經”的老人施以小恩小惠,多次“誘騙誘姦”該小女孩。幼小的孩子痛苦不堪,告訴了奶奶,奶奶報警,這才讓女孩得以解脫。

B、有個男孩特別喜歡上網,父母總以為他在“網上游戲”。後來發現男孩總是半夜起來偷偷上網,父母這才發現孩子在看“一個漂亮姐姐”的直播,那種“性感”的姿態讓成年人看了都會“臉紅心跳”,一個孩子哪裡經得住這樣的誘惑?結果孩子不僅學習成績直線下降,老師還反映說該學生品行也出現了問題,經常舉止“異常”,“猥褻”同班女同學,讓人感到十分痛心。

所以,我們不能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身體健康,更要注意觀察、關心其心靈的健康,讓他們遠離這樣的“好心人”,遠離對孩子身心健康不利的各種“誘惑”。

在其成長的過程中,要讓他們明白什麼才是心靈需要的,同時,自己也有多給孩子以心靈的慰藉和溫暖,比如生活中的陪伴、和顏悅色、和藹可親,和孩子一起閱讀等等,他的心靈裡有了這些溫情,自然就會產生免疫力,會自覺“抵禦”外面的某些“溫情誘惑”。


因為心靈最渴望溫暖,只有溫暖的時候,它會覺得自己處於一種“溫情的散養狀態”,更像鳥兒需要天空,自由自在飛翔。


3、身體受傷不怕,但不要讓心靈受傷

孩子總是頑皮的時候多,難免磕磕碰碰,也許身體還會受傷。

孩子由於頑皮身體受傷了,我們可能會採取埋冤、打罵的方式,這樣孩子就不僅僅是痛在身體上了,或許心靈也會“哭泣”。

我記得一次我弟弟小時候和別人打架,人家孩子父母找上門來,父親不分青紅皂白責罵痛打自己的孩子,為這件事情到現在弟弟都清楚的記得。

文章中的魯迅也是如此。他說了為什麼喜歡到衍太太家去的原因。他和幾個孩子比賽打旋子,玩到盡興處突然跌倒,或者頭碰得腫脹了,不是去找母親,而是去找別人,原因就是自己母親只會呵斥,卻沒有“決不埋冤,立刻給你用燒酒調了水粉、擦在疙瘩上”的溫柔。

後來魯迅大了一些,便成了她家的常客,並且願意和衍太太及她的男人聊天。也許他覺得這才是“心靈的雞湯”。

從心靈“喜歡散養”,到被慾望“誘惑”受傷,只因太脆弱


4、充滿善意的幼小心靈,要避免被不懷好意的人“利用”。

生活中,總有些不懷好意、陰險叵測的人“循循善誘”善良的心靈。當你覺得對方是“善心善意善念善行”的時候,自己的心靈之水就會碧波盪漾,而自己也會覺得這種碧波也會滋潤他人心田,帶給他人真誠。

這樣想,要分對誰而言。對那些善於習慣惡意中傷別人的人,就行不通。一些善良的心靈為什麼會受傷?也許就是面對生活所有太清澈、太甘洌、太透明瞭。

《瑣記》中,衍太太覺得是時候了,當魯迅表現出來自己“我其時覺得很有許多東西要買,看的和吃的,只是沒有錢”的時候,衍太太則“鼓動”他去拿母親的錢,說“母親的錢,你拿來用就是了,還不就是你的麼?”這多麼像我們現在的一些鄰居也可能對孩子說的“玩笑話”。

可是孩子就不會覺得是玩笑。我記得一個朋友孩子小的時候就經常偷家裡的錢買他自己認為喜歡的東西,被她發現了好一頓打,孩子邊哭邊陣陣有詞:我是拿家裡的錢,這不算偷。

這些看似孩子成長中的“小毛病”,如果不及時糾正,心靈的幼苗則會長歪。

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就是善於“誘導”心靈之苗長歪的人。他們知道你的心靈最需要什麼、渴望什麼。

從心靈“喜歡散養”,到被慾望“誘惑”受傷,只因太脆弱


當衍太太聽魯迅說他母親沒有錢的時候,就誘導說讓他把母親的首飾拿去變賣,魯迅說母親沒有首飾,衍太太卻讓他“留心”,並“到大廚的抽屜裡,角角落落去尋找,總可以找出一點珠子這類東西”的。

魯迅似乎覺察到了衍太太的不良用意,但卻經不住“心靈需要”的誘惑,有時候就真的產生了想去大廚抽屜裡找一找的念頭。可一段時間後,還沒等他來得及“行動”,就聽到了關於自己“偷家裡東西去變賣”的流言蜚語,且到處流傳開來。

魯迅的憤怒可想而知。此時的他,如“掉進了冰水裡”,後來特別“怕看見人們的眼睛”,怕受到母親的安撫,心靈受到極大損害而憤然選擇離家出走。

我想魯迅後來文章中表現出來的一些憤怒,一些對人世百態看得如此透徹,也許與這段經歷有關。

從心靈“喜歡散養”,到被慾望“誘惑”受傷,只因太脆弱


總結:

我們要讓心靈明白,什麼是誘惑而不是“溫暖”。

因為,生活中的各種誘惑太多了,包括某些看似的“溫暖”。別說幼小的心靈,成熟的心靈都會被其誘惑。

比如有句老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為什麼會有人行賄,就是有些人“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念太重,而有些心術不正的人正是利用了這一點,讓一個“懂得初衷明白初心“的人違背“心靈己願”,而悔恨當初。

人都是有慾望的,有時候,唯獨心靈的慾望比較難以滿足。

心靈這株幼苗,都希望處於“散養狀態”,散即渴望自由、渴望溫暖,這沒有錯,重要的是如何讓心靈“養”而不散、永遠溫暖。

心靈之花,在培育的過程中,我們更需要認真洞察,明白它需要哪些溫暖,適時的給予補充,並及時給予施肥和修剪。

生活中,特別要警惕別有用心的人一步一步的“誘惑”,警惕那些甜言蜜語之後的流言蜚語,還要警惕心靈被誘導進一間充滿“神秘感的屋子”。

這就很像我們童年玩的那類捕鳥遊戲,別讓“散養的心靈”成為他人取樂的“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