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懸壺”是中醫的標誌


為什麼“懸壺”是中醫的標誌


我們常聽到“懸壺”、“懸壺濟世”,那麼懸的是什麼壺呢?《詩經》中記載:“匏”、“瓠”、“壺”、“甘瓠”,指的都是葫蘆,只是品種有別罷了。古時候在中醫、中藥鋪門前常掛著一個葫蘆,或者四處行醫的郎中腰上也都掛著個葫蘆,人們就稱為“懸壺”。可是,為什麼行醫賣藥都要以葫蘆作為標誌呢?

元朝張昱《拙逸詩》“賣藥不二價,懸壺無姓名。”唐朝杜甫《寄司馬山人》:“家家迎薊子,處處識壺公。”由這兩首詩可發現,“懸壺”這個典故名稱由來已久了,而且裡面還有個神話故事哩!

《後漢書‧費長房傳》上載,河南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個當市掾的小官費長房。有一天,市集上來了一個行醫賣藥的老翁,在他看病賣藥的棚頂上經常掛著一個葫蘆,所以人們就叫他“壺公”。他賣藥不許還價,服了他的藥不管什麼病都能治好,十分靈驗。到了天黑人潮散後,壺公就會跳進葫蘆裡休憩,市集上都沒有人發現,不過費長房在樓上卻看得一清二楚。他很吃驚,不過知道此人必是奇人。

為了弄清楚壺公的來歷,費長房準備了好酒好菜款待壺公。壺公知道費長房跟自己有緣,就約他隔天晚上再見面。第二天費長房依約前往,壺公便領著他一起跳進葫蘆內,只見葫蘆裡別有洞天,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奇花異草,宛若神仙世界。大廳的桌上擺滿了美酒佳餚,兩人享用後,壺公才把費長房帶了出來,並且叮嚀他不可以告訴別人。不久,費長房便拜壺公為師,學習醫術及修道之術;幾年後壺公又贈他能治病驅鬼的竹杖,從此費長房可以治百病、驅瘟疫了。

因為壺公當時懸壺賣藥行醫,於是後人便紛紛仿效,行醫或賣藥的人都在自己的店鋪前掛上葫蘆標誌,藉以表明自己的醫術高明,藥石靈驗。“懸壺”一詞就因此被沿用下來了。

中醫除了“懸壺”這個別稱外,常見的別稱還有“歧黃”、“青囊”、“杏林”,另外“橘井泉香”也是中醫的另一則典故。《神仙傳‧蘇仙公》記載,西漢時湖南有個叫蘇耽的道人,非常孝順父母,後來得道成仙。在他成仙前曾叮囑母親,隔年將有疫病流行,到時可用井中的泉水泡橘葉來治病。翌年果然爆發大規模疫情,他母親按照他所說的,用井中的泉水泡橘葉救活了無數的鄉民。而“橘井”也就成了中醫的另一個別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